第贰卷【乱世豪雄篇】第10章.问鼎中原 第69节(第2/3页)

大将军对此曾有所察觉。他想试探一下,于是力荐李玮出任中书监一职,但长公主没有同意,李玮自己也拒绝了。大将军觉得非常不安,但他当时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没有料到随着战局的发展,羌人竟然占据了大半个西疆,袁绍竟然烧毁了洛阳外围,凭空多出来几十万难民需要赈济。朝廷财赋无力支撑战场,终于导致朝堂上的最大隐患突然爆发。

“至此,长公主和李玮大人去年为什么推出新官制,目的全部暴露。但问题的关键是,长公主和李玮大人并不想借机夺取大将军的兵权。”

蒋济愣住了,他想了半天,最后还是疑惑地摇了摇头,拱手说道:“请傅大人指教。”

“大将军的官职是大司马兼领大将军,参隶尚书事。”傅干说道,“大司马本来就是主掌兵事大权的,大将军又主掌战场指挥大权,而参隶尚书事的身份又可以让大将军掌控部分国政决策权。在这种情况下,大将军把部分兵事决策权交给中书监,不但动摇不了大将军手上的兵权,还能让中书监在做出国政决策的时候有更大的选择余地,有利于中兴大业的推动。”

傅干微微一笑,继续说道:“长公主对大将军的信任,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而李玮跟了大将军十几年,对大将军的性格更是了如指掌。他们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肯定把所有的危险都考虑进去了,此策可谓万无一失,大将军想拒绝都没有借口。”

蒋济更加迷惑了,他望着傅干,急不可耐地问道:“那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大将军在很早的时候,在各种场合,利用各种机会,频频劝告北疆大将们,要拜师念经,要读书做做学问。大将军说,我们这一代人因为穷苦,没有条件读书念经,但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他们应该是饱读经文的士子,应该治理社稷,应该持续推动大汉的发展,让大汉富强起来威临天下。”傅干伸手敲了敲案几,低声说道,“问题的关键是,长公主、丞相大人、李玮大人,几乎朝中所有的大臣,都不希望北疆武人出现在朝堂上,不希望北疆武人以公卿大臣的身份治理社稷。在他们看来,武人就应该戍守疆土,而不应该在朝堂上对他们指手划脚。但大将军恰恰相反,他极力要求北疆武人进入朝堂,而且还要求北疆武人在天下平定后控制朝堂,以武立国,以武治国。”

蒋济恍然大悟。

中原大战结束了,洛阳被包围了,而洛阳的攻克也仅仅是个时间问题。一旦朝廷稳定了中原,就再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中兴大业的脚步了。天下一旦平定,北疆武人就要脱下战袍,涌进朝堂,那时候,不管是杨彪、蔡邕这些老大臣也好,还是李玮、余鹏这些北疆文臣也好,他们都没有北疆武人显赫的功勋,他们都要被挤出权柄的中心。所以此刻不管是出于对自己权势的维护,还是出于对中兴大业的保护,他们都要联起手来对抗北疆武人。而对抗北疆武人的关键就是控制兵权。

然而,这触及了大将军的底线,伤害了大将军的感情,损害了北疆武人的利益,大将军无法容忍。

“大将军现在非常被动。”傅干苦笑,连连摇头。

北疆武人在朝堂上出任公卿大臣者寥寥可数。而且因为战事频繁,他们在战场上的时间要远远多于在朝堂上的时间。

长公主和李玮大人控制了中书监,掌控了国政决策权,而且因为要维持和推动中兴大业持续发展,必须让他们继续控制朝堂。

外朝大臣遍布朝廷和地方州郡,随着收复的疆域越来越辽阔,朝廷还迫切需要更多的士人进入朝堂,因此外朝的力量将越来越雄厚。

胜仗越打越多,北疆军南下的脚步越来越快,距离天下平定的日子越来越近,北疆武人的生存空间却越来越小了。大将军和北疆武人被逼到了一个不得不反击的地步。

但此时此刻,无论是朝廷,还是中兴大业,都脆弱不堪,经不起任何重创。社稷要想得到重新振起,大汉要想继续威临天下,稳定和团结是重中之重,否则败亡之祸旦夕即至。

长公主和朝中大臣们为了实现他们的中兴大业,每一步都走得极其谨慎,唯恐目前的大好局面遭到破坏。而大将军也是一样,这些年他之所以一退再退,一忍再忍,都是为了让大汉早一点走向中兴。

夺取洛阳,全取中原,中兴大业的基石随即得以奠定,长公主和朝中大臣们终于迫不及待了,而大将军也终于下定了决心。

“当年大将军勤王成功后,孝献皇帝要象过去一样夺取相权,但被大将军和一帮老臣阻止了,而阻止的办法就是扶持长公主,让长公主领尚书台代理国事。”傅干叹了口气,“现在长公主步步紧逼,甚至分裂北疆系,危及到了社稷的安全,大将军不得不出面阻止,而阻止的办法就是扶持天子。”

蒋济头晕了,他从未接触过这么复杂的朝堂争夺,他艰难地吞了一口口水,尴尬地问道:“傅大人,长公主是当今天子的姑姑,她现在所做的一切,难道不是为了给天子将来主政铺路吗?”

王凌笑了起来,颇为不屑地看了蒋济一眼。蒋济面孔微红,神色愈发尴尬。

“中兴大业不是当今天子的,不是长公主的,不是大将军的,也不是朝中大臣们的,而是大汉的。大汉中兴了,所有人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确保大汉中兴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是一件需要两代人,甚至三代人持续努力的事。”傅干平静地说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中兴大汉的策略,长公主有,大将军有,丞相大人有,李玮大人也有,但谁能说自己的中兴之策是正确的?既然无法确定中兴之策的对错,那我们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确保朝堂上的大臣们能对中兴大业保持着长久的忠诚。谁能做到这一点?只有我们,只有北疆人,只有北疆武人。北疆武人出生贫寒,安宁幸福的生活是他们的梦想,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梦想。大将军认为,只有北疆武人和他们的后代才能用自己的勇猛和忠诚捍卫大汉,捍卫大汉的中兴大业。”

“我们不需要放弃疆土的人,不需要忠诚于权势的人,不需要畏惧于战场的人。”傅干稍稍有些激动地挥动了一下手臂,“大汉需要铮铮铁骨的勇士,需要无坚不摧的铁骑,需要战无不胜的军队。”

“谁能给予我们这些?长公主吗?当今天子在她的教育下,在一帮宁愿放弃疆土也要顾惜自己权势的大臣们的教育下,能给予我们这些吗?”傅干冷笑,“如果我们不及时扶持天子,不把他带上战场,不把他锻造成铁血悍将,北疆武人将来还能在朝堂立足,还能为中兴大业而奋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