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贰卷【乱世豪雄篇】第10章.问鼎中原 第2节(第2/3页)

中原大捷后,这些门阀富豪们迫不及待地要求朝廷兑现当初的承诺。

“青州、兖州两地经历了多年的战火和灾祸,两州人口缩减得非常厉害。虽然曹操和田楷在两地都实施了屯田之策,但由于人口数量有限,再加上大战不断,迫使他们在两州横征暴敛,屡屡强征士卒,导致两地的人口不但没有增多,反而日渐稀少,百姓的日子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李玮禀奏道,“兖州现在的状况很适合朝廷推广新田制,而青州在我们的努力下,已经基本完成了新田制的实施。为了让两州能在很短时间内恢复元气,让朝廷尽快得到两州的赋税,我们需要做两件事。一是大量回迁人口,二是让河北门阀富豪迅速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土地,并让他们在土地上投入大量钱财,以便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可观的粮食和钱财。”

“去年我们向青州回迁了一百多万人口,估计现在青州的人口大约有两百多万,距离青州人口最多时候的三百六十多万还有一段距离。因此朝廷打算在秋收秋种结束后,再向青州回迁五十万人口。”

“兖州的人口现在最多只有一百多万,而兖州人口最多的时候曾有四百多万人。所以朝廷打算从并州、幽州和冀州三地回迁两百万人。”

“兖、青两州过去都是本朝赋税大州,如果有足够的人口,有河北三州门阀富豪和商贾大户投入的大量钱财物资,有朝廷的新田制和新赋税制做保障,这两州有望在两三年内恢复到过去的赋税水平。”

“河北三州的人口危机,尤其是冀州的人口膨胀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后,百姓的土地就多了,而百姓上缴的赋税也就多了。随之而来的是百姓的日子更加好过了,边塞也就更加稳固了,这非常有助于河北三州和北疆边郡的稳定。”

“兖州和青州两地即使从河北回迁了大量人口,但人口依旧没有达到过去的数量,再加上两地的门阀富豪大多逃亡和被杀,无主土地数不胜数,足够朝廷赏赐给有功将士和兑现当初对河北三州门阀富豪们的承诺。”

李玮滔滔不绝说了很长时间,蔡邕、刘和、荀攸、大司农钟繇在一旁不停的对其中的细节做详细的解释。

当初朝廷为了实施缩减开支,特意给各地官吏和府衙分配了“职分田”和“公廨田”。(公廨田的收入用于府衙公务开支。职分田的收入用于支付各级官吏的俸禄。)当时朝廷财赋短缺,没有钱财购买土地,于是由长公主亲自出面,向河北三州的门阀富豪们赊借。后来朝廷实施兵户制,需要土地,于是朝廷又向这些门阀富豪们以极低的价格购买了很多士地,解了燃眉之急。

现在朝廷有土地了,当然要兑现诺言。一来可以增加天子和朝廷威仪,二来可以稳定民心,三来可以借助出卖土地的机会从中大赚一笔,解决朝廷迁移人口所需要的钱财,四来这些门阀富豪和商贾们都很有钱,而青、兖两州的恢复又需要钱,双方互利互惠,何乐而不为?

“这会不会和朝廷的新田制产生冲突?”长公主担心地问道,“门阀富豪们的土地多了,钱财多了,他们就会想方设法购买更多的土地,这对新田制会造成很大的冲击。你们可有妥善的控制办法?如果没有,就不要为了眼前这点小利出卖大量土地,从而为社稷动荡埋下巨大隐患。”

“朝廷当然有控制办法。”李玮十分自信地说道,“随着新田制推广和实施的州郡越来越多,它也会越来越完善。而这些人要想享受一辈子的荣华富贵,就不要和新政作对,否则他们不但无福享受富贵,更要丢掉脑袋。”

长公主见朝中重臣一致认同这个奏议,随即下旨诏令执行。

“南迁人口的事大约需要多长时间?”长公主又问道,“会不会影响关中大战?”

“十月秋收秋种结束后,南迁人口一事即可开始。但这次牵扯州郡多,南迁人口更是达到了两百五十万,所以前前后后大约需要半年。”蔡邕说道,“朝廷力争在四月春耕前结束这次南迁,不会影响到关中大战。”

“这么庞大的一次迁移,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有人亲自到兖州主持大局。”长公主说道,“本来大将军是最合适的人选,但大将军身体不好,需要利用这段时间好好休养。”她看看在座大臣,笑着问道,“诸位大人看看,派谁去最合适?”

众臣愣然。

此次迁移的重点是土地分配。而立功将士和兵户的土地分配更是关系到中兴大业的成败,所以主持此事的理所当然应该是大将军。就算大将军身体不好,但最起码要让他挂个名,由他亲自过问立功将士和兵户的土地分配问题,怎能把他完全撇开?

“殿下,此事除了大将军,其他大臣……”蔡邕看看左右的大臣们,苦笑道,“谁去都不合适啊。”

长公主脸上的笑容渐渐消散,眼里露出一丝恼怒,“你们是不是想把大将军累死?他死了,你们是不是觉得大汉就能中兴了?”

大臣们吓了一跳,纷纷跪倒,一句话也不敢说。

长公主不愿意让大将军主持此事,显然不是因为大将军身体不好,而是想让大将军逐渐远离政务。中原大捷后,中兴大业的基础已经奠定,而大将军也声望显赫、功勋彪炳,对皇权的威胁越来越大。此次长公主亲自北上大漠征调胡骑南下,亲自赶到邯郸督战,其背后所蕴含的深意非常复杂。而大将军显然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先是公开上奏反对恢复五等爵位制,接着又借口打洛阳,坚决不回晋阳接受隆重的庆贺大礼。

中原大捷,意义无比重大,大将军竟然不回朝报喜,晋阳竟然没有举行隆重的庆贺大礼,这极其不正常。敏感的大臣们随即意识到长公主在有意弹压大将军的威望,而大将军也有意低调处理,避免一切不必要的麻烦。

在天子和朝廷返回洛阳之前,晋阳看样子有一番风雨了。

大臣们不说话,长公主只好点名询问了。

“刘大人,你认为哪位大臣到兖州主持此事最合适?”

御史大夫刘和想都没想,张口就说道:“臣认为,赵岐赵老大人最合适。”

长公主愣了一下,随即明白刘和这是在有意搪塞自己,不禁气得俊脸通红,狠狠瞪了他一眼,“你什么意思?赵老大人九十一岁了,你……你竟然想得出来。”

刘和头一低,不做声了。

“荀大人,你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