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贰卷【乱世豪雄篇】第9章.逐鹿中原 第2节(第2/3页)

沮授回信的口气非常严厉。今日危局和你过早放弃平皋城有直接关系,如果你不遵军令,延误军机,导致洛阳危急,我将严惩不贷。

郭图大怒,当即回书。让我放弃平皋城是本初兄的意思,他要我择机后撤,并没有要求我在主力大军渡河北上后再撤。你无权指责我,更没有理由指责我。现在北疆军突然渡河南下打破了你的既定计策,让你很被动,你想推卸责任,就把矛头指向了我,这也未免欺人太甚。

郭图在黄河北岸的河阳城,距离洛阳城不过六十里,书信几个时辰就能送到。

沮授看完郭图的书信,勃然大怒。事关社稷命运,郭图竟敢如此儿戏?

沮授回书郭图。河内是在谁的手上丢的?是谁被张辽杀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当初如果不是我竭力为你求情,你早被本初兄丢进大牢了。立即给我进攻平皋城,否则我亲自赶到河阳,把你抓起来送进大牢。

郭图气得暴跳如雷,当场把书信砸得四分五裂。无耻,当初正是你在本初兄面前力主要杀我,你以为我不知道?既然你不仁,休怪我不义。

郭图急书袁绍,力陈固守河阳与温县对确保洛阳安危的重要,解释自己拒绝沮授的命令出兵攻打平皋城的理由。然后话锋一转,矛头直指沮授,历数沮授的过失和诸多罪责,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沮授利用袁绍的信任和给予的权力,大力在军政两方培植的冀州势力,己经严重威胁到了袁绍的地位和权势。

这项指控切中了袁绍的要害,击中了袁绍的痛处。

袁绍当初之所以重用沮授,除了沮授本身的声望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在赶走韩馥后,需要这样一个人来稳定冀州的军队和士人。袁绍自己的根基在汝南、颖川一带,他要想在冀州迅速立足,必须要沮授、审配这样的人给他支撑大局。

沮授不负重望,帮助袁绍在很短的时间内稳定了冀州。当时袁绍的手下大部分都是冀州籍的文武大吏,他们和沮授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使得袁绍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沮授的势力飞速壮大,壮大到已经足够威胁他的地位了。

当时冀州的形势混乱不堪,公孙瓒、黄巾军、李弘先后杀进冀州,袁绍和沮授不得不携手抗敌,两人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到了洛阳后,袁绍重返自己的根基之地,实力骤然膨胀,但沮授的冀州势力无处不在。田丰、审配、韩琼、朱灵、潘凤这些文武大吏个个都是袁绍的得力手下,袁绍少不了这些人,同时沮授的谨慎谦卑也让袁绍很放心,两人的亲密关系因此得以继续维持。这段时间颖川、汝南两大派系的官吏对沮授的冀州派系不停地打击、中伤甚至陷害,但袁绍都以大局为重,极力维护沮授等冀州一系官吏的既得利益,并依旧予以信任和重用。

然而,当“以袁代汉”的谶纬之言和“五德始终说”传遍州郡的时候,当耿苞进书要袁绍代汉自立的时候,沮授和他的冀州势力成了巨大的阻碍。冀州势力不仅仅在文官中占据绝对优势,在军中也是实力强劲,两者联合威力极大。这迫使袁绍最后不得不放弃了代汉自立的想法,把耿苞杀了以平息风波。

这件事深深刺激了袁绍,他和沮授的关系渐渐不再亲密,冀州籍的大吏也渐渐被晾到一边,不再参与决策。曾经有一段时间,他想把沮授和诸多冀州籍的文武大吏遣出洛阳。但还没等他动手,天下的形势就变了。冀州大战,迫使袁绍再次起用冀州籍的文武大吏,但同时也给了他削弱冀州势力一个绝好机会。韩琼、潘凤、赵浮这些冀州武将先后死去,冀州势力遭到了重大打击。

冀州大战失败后,河北的势力更加强大,黄河以南的各方势力都感受到了这个巨大的威胁,纷纷利用河北恢复元气的时间图谋发展。袁绍看到冀州势力已经削弱,对自己的制约越来越小,而自己也不宜在这个关键时刻引起洛阳的动荡,随即打消了压制冀州势力的念头,继续重用沮授、田丰、朱灵这些大吏。

不久,随着时间的消逝,袁绍的这个念头不但再次出现,而且还让他有点急不可耐了。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内,以沮授、田丰为首的冀州势力和以许攸、郭图等为首的颖川势力,以袁微、袁忠为首的袁阀宗室势力之间互相倾轧,明争暗斗。从各类制度的修改到实施,从财赋征缴到使用,凡涉及军政的各个方面都成了大家博弈的战场。

博弈的最后结果是所有人都始料不及的,那就是大家都被扯进了爵位继承人这个危险的漩涡里。而由这个危险漩涡又引出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袁绍要建立的大业到底是霸业还是王业?若论霸业,袁绍现在已经基本实现。那么,下一步袁绍攻占中原,和河北隔河对峙后,是不是应该再进一步,建立自己强大的王业?至今还在各地传得沸沸扬扬的“以袁代汉”的谶纬之言和“五德始终说”,是不是到了其应验的时候。

在中原即将得手的时候,王业和霸业之争的意义不言而喻,这让袁绍再一次强烈意识到了阻碍自己前进的巨大障碍。

郭图的这份书信,袁绍看了又看,难以下定决心。

今天田丰、许攸的话让他有种不祥的预感,如果李弘和自己的想法一样,也要趁着现在中原混乱的时候南下攻打中原,那么未来几个月将是一场真正的生死决战。谁输了,谁将失去争霸天下的机会。

袁绍派人请来了逢纪。

袁绍有很多堪称莫逆的好友,但清清楚楚知道袁绍的心思和袁绍志同道合的却只有逢纪和辛评,两人都怂恿袁绍趁此乱世建立王业开创一个崭新的王朝。打下关中后,洛阳率先传出“以袁代汉”的谶纬之言和“五德始终说”,其后这个传言散播于天下各处,其始作俑者就是这两位处心积虑的高人。

逢纪和辛评有几十年的私交,友谊深厚,但最近一年来,两人却因为袁绍的继承人问题翻了脸。辛评坚持立长不立幼,拥戴袁绍的大儿子袁谭。逢纪却看好袁绍的幼子袁尚,原因很简单,因为袁绍溺爱袁尚,言辞中几次透露出要废长立幼的心思。袁绍因此疏远了辛评,很多大事都和逢纪一人商议。

逢纪看完郭图的书信,立即明白了袁绍的心思。他丝毫没有犹豫,坚决支持郭图的意见,先把沮授赶出洛阳。

“此人权倾洛阳,对大人的威胁太大,还是早一点解决好,免得将来后患无穷。”逢纪说道,“郭图虽然和辛评一样,都站在袁谭一边,帮袁谭说话,但现在主要目的是驱赶冀州势力,我们没有必要借机打击他。相反,我们应该利用他和袁谭的势力,纵容和默许他们攻击沮授。等到他们闹得不可收拾了,大人再出面,不偏不倚各打五十大板。这样,大人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剥夺沮授的权力,然后顺便把郭图赶到长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