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贰卷【乱世豪雄篇】第8章.箭在弦上 第7节(第2/4页)

“本来,我是打算让你去的。”李弘笑道,“但现在我改变主意了,我觉得你去不合适。”

“为什么?”徐荣皱眉问道,“大将军认为……”

“我马上要去大漠。”李弘低声说道,“你还是坐镇晋阳为好。这不仅仅是因为长公主信任你,更是因为我不在的时候,只有你才能做到一心一意地支持长公主,帮助长公主推行和实施新政。朝廷若想以最快的速度南下征战中原,这两年时间非常非常关键,我不希望晋阳再出问题。”

徐荣愣了一下,在这种时刻还能得到大将军的绝对信任,他很激动,他很想说一句士为知己者死的话,但他张了张嘴,把感激的话又收了回去。自己能报答大将军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帮助大将军迅速平定天下。说再多感激的话,都不如帮助大将军稳定河北和朝廷来得实在。

“大将军,辽东的事如果处理恰当,朝廷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徐荣极力平静了一下自己激动的心情,轻声说道,“大将军亲自赶到大漠,必能威慑和弹压胡族诸部,柯比熊祸乱大漠之策很难奏效。”

柯比熊的势力既然难以延伸到大漠西北部,他的危机也就来了。他为了避免和大汉、和大漠其它胡族诸部发生激战,只能暂时放弃称雄大漠的妄想,重新臣服于大汉。

柯比熊臣服了,辽东的乌丸人、扶余人,高句骊人失去了最大的盟友,他们将独自应对强大的汉军,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采取各种办法,招抚、分裂、离间、收买,只要能让辽东的胡人放弃叛乱,任何办法都可以使用。

至于公孙度,不管他最初叛乱的原因是什么,他参予辽东叛乱是事实,所以如何处理公孙度,将成为这场辽东平叛的关键。处理的好,辽东将在未来一度时间内非常稳定,有助于朝廷平定天下。处理的不好,朝廷有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受到辽东的牵累,严重影响朝廷平定天下的大计。

徐荣微微躬身,恭敬地说道:“辽东的事要想解决得很完美,只有大将军亲自去。”

李弘笑笑,伸手拍拍徐荣的肩膀,“我要想圆满解决辽东的事,需要长公主和朝廷的鼎力支持,但朝廷中能够透彻理解辽东之事的人只有你,所以这一次你必须留在晋阳。”

两人随即商谈了一下有关平定辽东叛乱的细节,这时李弘发现距离徐荣的府邸已经很远了,他拉住徐荣,指指身后,“子烈,我们往回走吧。再走下去,我们要出城了。”

“说完了辽东的事,我们来说说晋阳的事。”

徐荣脸上的神情渐渐黯淡下来,他默默地走着,很长时间没有说话。

“长公主推行土断和课租荫户之策虽然有助于迅速提高朝廷赋税,但此策公开抢夺皇室宗亲和门阀富豪的钱财,朝廷上有反对之声也很正常。”李弘看到徐荣一脸愁苦,于是先开口说道,“朝中大臣们对新政一贯很支持,为什么这次强烈反对?是不是还有其它原因?”

徐荣点了点头,“此事很复杂。长公主推行的土断和课租荫户之策,算是对”计口授田“制的一种补充,但此策的目的不是从皇室宗亲和门阀富豪手上抢夺财赋,而是从他们手上抢夺人口。”

“抢夺人口?”李弘猛地停下脚步,吃惊地望着徐荣,“抢夺人口?长公主实施此策是为了抢夺人口?”

“对,此策的目地,就是让朝廷和皇室宗亲、和门阀富豪抢夺被他们霸占的人口。”徐荣肯定地说道。

土断之策可以把河北三州的荫户全部清查出来,然后朝廷再征缴荫户的赋税和徭役,但这打击不了皇室宗亲和门阀富豪,更抢夺不了他们的财富。因为实施此策后,这些荫户们不但要给自己的主人上缴田租,还额外要给朝廷征缴赋税。

然而,此策严重增加了荫户们的负担,把荫户们逼上了绝路,此时他们只有一个选择,迅速离开自己的主人,向朝廷上缴赋税服徭役,给自己留一条活路。

荫户们一般租种两种地。一个是“计口授田”的时候朝廷分给他们的,一个是自己主人的和田。荫户们之所以不愿意离开自己的主人,就是因为他们在主人的照拂下,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此策实施后,荫户们迫于生计,不得不选择归返朝廷。

荫户的流失,使得皇室宗亲和门阀富豪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人口,但他们失去的却不仅仅是人口和财赋,还包括他们的势力。他们田地再多,因为没人耕种,也无法变成粮食和钱财,虽然可以出租或出让,但钱财却大幅减少了。钱财少了,他们就无法扩展势力,而奴客、门客、私兵、门生弟子的减少,更直接导致他们失去了骄横的资本。

相反,朝廷却因为此策,重重打击了门阀富豪的势力,迅速增加了人口、赋税和徭役,还增加了可实际控制的土地。

李弘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

荀攸给他解释的时候,仅仅说了此策实施后所导致的表象,而徐荣却一针见血指出了此策的本质。长公主不是长大了,而是已经逐渐成熟了。她为了早日中兴大汉,竟然做出了她这个年纪根本做不到的事。她不是和整个晋阳朝廷为敌,而是和整个大汉的门阀豪族为敌,长公主当真是一往无前,气势如虹。

李弘想起了先帝。过去先帝为了积累财富、收受贿赂、卖官鬻爵,手段极为卑劣,但他小打小闹,没有损害皇室宗亲和门阀富豪们的根本。今日的长公主为了积累财富,却利用国策,光明正大地肆意掳掠,甚至不惜代价重创皇室宗亲和门阀富豪们,其手段之酷烈令人瞠目结舌。先帝和他这个宝贝女儿相比,差得太远了。

李弘暗暗地吁了一口气。先前自己在星空下所作的决定,看来是正确的。先帝在天之灵,应该感到欣慰,应该能看到大汉中兴的希望了。

“此策都是哪些人帮助长公主制定的?尚书台的那些中朝官?”

“朝廷在讨论此策的时候,长公主曾写了一封书信给我,征询我的意见,其中提到了此策的产生过程。”徐荣说道,“此策最早来源于各地郡县大吏对‘计口授田’制实施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和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所提出的一些建议。长公主拿着这些问题和建议到晋阳大学堂召集博士、诸生日夜商讨,历经数月后才有了这么一个定策。”

“这么说,尚书台也有一部分官吏对此策持反对态度?”

“对。”徐带点头道,“大将军不要把此次晋阳危机简单地看作外朝和中朝对相权的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