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卷【立马横枪篇】第12章.日蚀苍黄 第20节(第2/3页)

这次为了讨伐董卓,冀、兖两州和河内郡的兵力几乎是倾巢而出,而青州和徐州也有部分州郡举兵响应,徐州广陵郡的张超已经急行千里赶到酸枣了。这么多郡国兵和各地门阀富豪的义兵聚集到陈留郡的酸枣,后方兵力的空虚那是显而易见的。

黄巾军会不会趁机发动大暴乱?

这个问题袁绍和众人心里都有数,在暴乱已经成为流民的习惯,成为他们继续生存的手段的时候,暴乱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青州刺史和济北相鲍信迟迟不能赶来,徐州刺史陶谦虽然口头答应了,却没有做出任何承诺,原因就在于此。此时上百万流民聚集在泰山一带,暴乱的危机已经弥漫了青、兖、徐三州,他们处在暴乱的中心,谁也不敢轻易带兵离开州郡。

从中平元年张角率领百万大军暴乱以来,黄巾之祸就成了大汉国的一个顽疾,经久不衰,历平不止,到现在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了。无论是天子还是大臣,都已经麻木了,熟视无睹,见怪不怪了。对于州郡而言,流民太多,暴乱也太多,即使有心去剿,也没有那个精力和钱财。有平叛的钱,还不如拿去赈灾来得实惠。当然了,暴乱越多的地方,官员们也越富裕。既然不平叛,那么黄巾军一来,大家只好把城门一关,给他们闹去。没有武器没有食物的暴民久攻不下,自然也就三三两两地散去了,这就是大部分郡县的平叛之策,也是流民叛乱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

如果没有今年冬天的这场大雪,黄巾之祸也许象过去一样,波澜不惊,对讨董大军形成不了威胁。但老天偏偏在正月下了大雪,结果风起云涌,顿时掀起了惊涛骇浪。这个浪何时打下来,每个人心里都有数,应该就在今年四月春耕的时候,也就是说,满打满算,还有两个月时间。

两个月后,如果冀、青、兖、徐四州爆发黄巾大叛乱,聚集在酸枣的大军至少有一半要急速撤离。如果城池给黄巾军占了,这些州郡官吏们就不是有没有饭吃的问题了,而是在哪里落脚的问题了。根基都没有了,还打什么仗?

讨董大军兵力庞大,缺少几万军队不是什么大问题,即使影响了军心也没什么关系。只要能保证粮草的持续供应,能持续维持这种威慑的局面就行。但问题是,黄巾军暴乱如果控制不住,愈演愈烈,甚至威胁到四州的安全,这个麻烦就大了。讨董大军不但有粮草尽绝的危险,而且更有全军覆没的可能。其次,就算控制了暴乱局势,但春耕时间肯定错过了,到时大片田地荒芜,那明年的日子又怎么过?

如何应对这场惊天动地的黄巾风暴?如何安全避过这场危机?

袁术的事现在成了袁绍的一个心病。

袁隗当初并没有安排袁术出京,袁术出京纯粹是个意外。

袁隗非常欣赏袁绍,多次在公开场合宣扬袁阀的下一代家主非袁绍莫属。但袁阀这一代还有袁基、袁术,他们的身份、官职都比袁绍要强。为了袁阀辉煌的将来,袁隗把这次讨董重任交给了袁绍,让袁基和袁术留在京城和自己同为内应。此事若成,袁绍功高盖世,不但执掌大汉权柄,还理所当然成了袁阀家主。

人算不如天算,袁术意外出京了。此事连累袁隗失去了参隶尚书事,拱手把权柄交给了董卓一个人,破坏了袁隗的整盘计策。

讨董之事,事关社稷,袁隗再怎么糊涂,也不会让两个袁阀的人同时指挥。两个人做事不但无法协调,参予此事的袁阀各路势力也会无所适从,到底听谁的?

袁绍和袁术一向不和。袁绍瞧不起袁术,认为他不学无术,是个纨绔子弟,败家子。“路中悍鬼袁长水”就是袁术的生动写照。这个长水是指长水校尉,袁术这个外号就是他做长水校尉的时候留下的,名动京师。

袁术更瞧不起袁绍,骂他整个就一骗子。袁绍才智出众,未成年便做了郎官。二十岁时,做了兖州东郡的濮阳县长。这一年他母亲死了,按礼制,袁绍弃官回家服丧三年。丧期满了,袁绍孝心大发,又追行父亲的丧期三年。这六年袁绍虽然服丧,但他没闲着,四处结交朋友,士无贵贱,莫不倾心折节相交,袁绍因此声名大振。朋友太多,未免有些闲言碎语,中常侍赵忠就曾警告袁隗,叫他回去告诉袁绍,稍加收敛,不要太露锋芒,免招无妄之灾。袁术骂他骗子不为别的,就为“士无贵贱”。士贵者只要有学识,袁绍都大力结交,但士贱者有学识就不行了,还要有名气。没有名气,袁绍连大门都不给进。“爱士”是不假,但袁绍是为了“养名”。

袁绍和袁术之间的事袁隗一清二楚,袁术不会听命于袁绍的。当他听说袁术到了南阳后,立即知道事情不妙了。袁术知道自己没有袁绍的朋友多,所以他直接到了袁阀的根基所在。汝南、颖川、南阳三地遍布袁阀亲族门生故吏,袁术到了这里如鱼得水,要什么有什么。果然,袁术得到三公檄书后,立即急书豫州的孔伷、李旻、许玚,荆州的王睿和张咨,对他们说,你们都要听我指挥,把军队和粮饷都给我运到鲁阳来。他甚至还给袁绍写了一封信,叫他不要瞎指挥,说攻击洛阳的事由我来作主,我是家主。

袁隗为了弥补这个意外,压制袁术,于是想出了“承制诏书”之策。在他看来,袁绍“名正言顺”做了车骑将军,你袁术总要听话了吧。其实这份“诏书”对讨董大军没有太大的意义,它反而激怒了董卓,在很短时间内便害死了弘农王和袁阀在洛阳的几十条性命,弊远远大于利。弘农王死得太早,对讨董大军的士气是个很大的打击。袁隗过早离开朝堂,既影响了董卓和士人之间的沟通,也极大地挫伤了洛阳士人的信心。何颙、伍琼、周毖等人的先后死去,也使讨董大军过早失去了内应。

袁术是不是因此就听话了?没有。王睿和张咨之所以迟迟没有动静,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袁术的贪婪。袁术出生官宦世家,久历官场,对官场的污浊和黑暗非常清楚,他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好手。相对而言,他对形势的判断也比较准确,他知道如何及时摆脱险境,如何最大程度地为自己攫取利益。袁术对攻占洛阳没有任何信心。这些州郡兵马没有经过训练,没有精良武器,和北军、西园军没得比,和西凉兵那就更不能比了。兵不精可以用数量弥补,但领兵的人如果不擅长打仗,甚至还有保存实力的想法,那这个仗根本就不要打了,但现在的情况恰恰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