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卷【立马横枪篇】第12章.日蚀苍黄 第14节(第2/3页)

“义真,你太糊涂了,你放弃的不是两万军队的兵权,而是大汉社稷啊。”

袁隗忧愤成疾,当天就卧床不起。袁隗躺在榻上想了很长时间,命人把尚书周毖请到了府邸。

“仲远,你速速设法见到弘农王。”

阿阁位于南宫长秋宫附近,弘农王刘辩和王妃唐姬被监禁此处。

快过年了,尚书周毖奉天子旨,给弘农王送些绢帛衣食。弘农王虽然被监禁,但他毕竟久在皇宫,知道如何保命。而且他年少,好玩是天性,所以该吃的吃,该喝的喝,该玩的玩,人不但没见瘦,反而长胖了。

弘农王问周毖,陛下还好吗?你对陛下说一声,过年了,如果允许,我想去看看他。

周毖跪在地上,神情悲凄,差一点就要痛哭流涕了。弘农王看到周毖脸上的泪水,想起这噩梦一般的几个月,胖胖的小脸上渐渐露出了深深的恐惧,黯然魂伤。

“董卓擅权误国,滥杀无辜,血腥残暴,我大汉社稷倾覆在即了……”

“陛下天天胆战心惊地活着,生命岌岌可危啊……”

弘农王吓傻了,呆呆地站在远处一句话也不敢说。

周毖抹抹眼泪,看看四下无人,急忙从怀里掏出了一张写满字的黄绫,“今各地州郡正在关外集结兵马,讨伐董卓……”周毖随即把现在的形势三言两语说了一遍,把那篇讨董檄文也给弘农王详细解释了一下,说各州郡义兵打进洛阳后,将再立弘农王为帝,重振社稷。

“现在各州郡的兵马暂时由渤海郡太守袁绍统领,但由于他官职较小,无法驾驭各地兵马,所以迫切希望得到陛下赐封。”周毖说道,“为了讨董顺利,臣建议陛下以袁绍为车骑将军,参隶尚书事,主掌国事,诸般事宜尽数托付车骑将军承制而行。”

弘农王害怕极了,浑身上下不由自主地战栗起来,头皮一阵阵发麻。他觉得周毖不是在喊他陛下,而是在拿着把刀砍他的脖子。周毖把自己逼到了绝路,答应不答应其实都是一回事了。虽然自己可以不在这张黄绫上盖上印信,但袁绍可以伪造,将来袁绍只要把这份诏书展开一读,自己就死定了。

弘农王的泪水流了下来,他绝望地望着周毖,可怜巴巴地问道:“大人就不能留我一条性命吗?”

周毖连连磕头,泪水长流,伤心欲绝。

荀彧大步走进了司空府。

荀彧二十多岁,身高体瘦,白面短须,一张棱角分明而刚毅英俊的脸,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清雅而略带稍许孤傲。荀彧是少府属官守宫令(守宫令是掌御用纸、笔、墨、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的官),他要辞职不干了,特意来找叔父荀爽帮忙。

许靖弃官而逃后,董卓随即奏请天子下了一道诏书,洛阳京官要是再有人敢私自弃官逃离,将祸及宗族家人。此旨一下,洛阳各级官吏掾属逃亡数量大大减少。再有逃的,也就是象许靖这样家小不在洛阳的人。

荀爽叹息道:“文若,国家危难之际,应该义不容辞为国效力,而不应该……”

荀彧不屑地冷笑道:“叔父大人,今日的朝廷是董卓的朝廷,而不是大汉的朝廷,我不愿意为董卓这样血腥残暴之徒效命。设立古文经博士本来是一件很小的小事,但给这个蛮夫血腥一杀,立刻变成了祸及社稷的大事。这种人,如何能治理国家?他以为他的刀要比我们的笔犀利,以为今文经学的儒士都给他吓破了胆,这种蠢人,他懂什么?就算这次骠骑大将军南下帮他稳定了局面,他也要遗臭万年。”

“正因为董卓是一介武夫,是一个血腥残暴之徒,危害到了社稷的存亡,我们才更要留下来。难道只有用武力才能挽救大汉于即倒吗?”

“武力只会加快我大汉的败亡。”荀彧摇头道,“我不愿意留下来,也不愿意看到生灵涂炭,我只有逃避了。我回家之后,要带着族人向南迁移,以躲避战祸。颖川乃四战之地,必有兵灾,我必须要立即赶回去拯救宗族。”

荀爽沉思良久,缓缓点头道:“也好,家中也确实需要你这样的人回去拿拿主意,否则会出事的。”

“叔父大人,我要带着家小一起离开洛阳,请叔父大人多多帮忙。”

荀彧的夫人是中常侍唐衡的女儿。荀彧的父亲荀绲是荀阀八龙之一,任济南国相的时候认识了中常侍唐衡。唐衡为了和荀阀攀上亲戚,威胁荀绲,要把自己刚刚出世的女儿嫁给时年两岁的荀彧,要订个娃娃亲。荀绲忌惮唐衡的权势,无奈之下只好答应了。他以为自己这下名声算完了,攀附奸阉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而且还害了儿子。让荀绲没想到的是,荀彧少时即才华卓绝,何颙看到他,立即赞为“王佐之才”,荀彧因此闻名颖川。人名气大了,做什么事都有人说好,何况唐衡死得早,家道中落,这事也就不值一提了。

荀爽为难地说道:“你为什么就不能等一等?为什么非要这个时候离京?董卓如今对离京的官僚非常痛恨,说这些人都是叛逆,假如他一气之下派人于中途……”

“叔父大人,年后,骠骑大将军就要南下到京,那时战火连天,恐怕谁都走不掉了。”荀彧皱着眉头,忧心忡忡地说道,“我听说大鸿胪韩融大人已经说服了董卓,让自己的儿子到家乡任县令,顺便照看宗族家人。代理御史中丞事的治书御史司马防大人也正在拉拢郎中令李儒,希望他能给自己弄一道董卓手令,让儿子司马朗火速回家迁移宗族。司马家在温县,正是两军交战之地,宗族留在当地就是死路一条。我们荀家在颖阳(今河南许昌),那里更是必战之地,所以此事宜快不宜迟,我要急速回家,不能再耽搁了。”

第二天,荀爽亲自找到董卓,直言不讳地说,这仗是肯定要打的,而我感相国大人的厚恩,也不可能离京,但我不能不考虑我在颖阳的宗族家人。我的家人还不知道家乡即将发生战祸,所以我马上要派个子侄回去迁移宗族。

董卓满口答应。最近太傅袁隗、太尉黄琬和司徒杨彪三人不是和他阳奉阴违,就是消极怠工,杨彪干脆就不上朝了。诸多大臣不是告病在家就是沮丧着一张苦脸啥事都不干,国事现在基本上就靠荀爽、陈纪、马日磾、丁宫等人极力维持着。董卓非常感激他们在这个时候还能以国事为重,所以一般都是有求必应。

董卓说,慈明兄,你侄孙黄门侍郎荀攸要天天给皇帝上课,他是走不掉的,我看就让你侄子守宫令荀彧回家一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