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卷【立马横枪篇】第12章.日蚀苍黄 第9节(第2/3页)

“说的不错。”贾诩说道,“我们没有必要激怒大人。何况现在我们对形势的发展也不过就是一种预测,谁也不知道下个月的洛阳将发生什么?”

“你今天连犯大人的忌讳,就是想离开洛阳寻找兵进河东的机会?”李儒问道。

“对,此事还须长笙稍加帮忙。”

第二天,郎中令李儒对董卓说,为了防止车骑大将军撤军后迁怒于朝廷以兵威胁洛阳,有必要在河东制造点混乱,这样既可以牵制河东的屯田兵转移车骑大将军的视线,还可以有助于大人集中精力解决洛阳危机。

董卓问他有什么办法?李儒说,李傕军中有个军司马叫杨奉,原来是白波黄巾的首领。白波黄巾被车骑大将军的手下射缨彤和李溯等人率军击败后,他跳河逃生拣了一条性命。杨奉逃到关西后通过一个商贾的关系进入了董卓军中。李儒打算派他到河东王屋山、太行山一带寻找白波黄巾首领韩暹,以给予厚重财物为条件,让白波贼下山抢粮。

董卓同意,随即急召虎贲校尉李傕。董卓接着问李儒,说京兆尹董旻来书,希望自己给他派一个信得过的长安令,你看贾诩怎么样?李儒笑道,洛阳这里更需要贾诩。现在河内有战事,河东马上也要有兵甲之祸,我看还是让贾诩北上平津关任平津都尉率军卫戍京畿为好。贾诩才智超绝,河东河内一旦有事,他可以就近解决,可确保洛阳以北稳如磐石。董卓仔细想了一下,随即答应了。

这几天,蔡邕、盖勋、子劭到了京城,陈留边让、山阳王谦、颖川荀爽等名士也陆续到京。北海郑玄、巨鹿张臶、颖川胡昭、陈留申屠璠、赵国邯郸淳等均拒绝从辟。

董卓大喜,拜荀爽为光禄勋,蔡邕为尚书,边让、王谦为光禄大夫,盖勋为谏议大大,子劭为议郎,其他到京名士也纷纷授予官爵。

相国董卓于南宫东观就是否设立古文经博士征询诸多大臣和在京的名士大儒。

董卓笑着说,孝章皇帝时,曾经为今、古文经学之事举行了一个白虎观议事,今天,我们也举行一个东观议事,这次,我们一定要把今、古文经学的事解决了。董卓请到东观的这些大臣名士都是研习古文经学的,当然是一致同意设立古文经博士了。蔡邕甚至提出,要设就设《周礼》、《左传》、《谷梁》、《古文尚书》、《毛诗》五个博士、以示朝廷对古文经学的认可。

董卓随即请诸位名士写了一道奏章,取名《东观之策》,并立即呈递给了天子,同时推荐了五个古文经博士人选。天子遂下旨诏令天下,以今、古文经学并重于官学,太学设立五个古文经博士。

洛阳顿时为之轰动。

最近一段时间,为是否设立古文经博士一事,京中名士大儒诸生们天天聚集在太学和各自老师的府邸通宵达旦地辩论,官员们则聚集在兰台、云台、辟雍、东观、石室、宣明、鸿都等几个典藏图书的地方反复争论。就在天子圣旨送达太学的时候,太学的今文经学博士、诸生们还在为《周礼》的师承问题质疑古文经学士,双方正吵得不可开交。

圣旨一经宣布,太学诸生大乱,今文经学的博士、诸生们一个个愤怒地痛骂出声,而研习古文经学的诸生们却欢呼雀跃,兴奋异常。太学里本没有学习古文经的诸生,马日磾、卢植、朱俊、袁隗、韩说等人的弟子平时在太学学习的也是今文经,这是吃饭的家伙,不学也得学。现在因为古文经学要熬出头了,要成为官学了,这些诸生在各自老师的支持下,随即站出来组成了一个古文经学的诸生阵营。

研习古文经学的诸生在三万多名太学诸生里,的确只占很少一部分,他们势单力薄,再加上得意忘形之后未免有点趾高气扬,结果遭到了太学诸生们惊天动地的辱骂,双方随即产生冲突,接着冲突演变成了流血事件。袁隗的门生弟子多,气势旺,受到的打击也最厉害。等司隶校尉宣璠带着卫兵赶到太学驱散了闹事的诸生后,地上已经躺倒几十个了。事情闹大了。

太学诸生们并不畏惧,他们冲出了太学,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一路呼号,直扑北宫。他们在北宫门外跪了黑压压的一片,声泪俱下的恳求天子立即废除古文经博士,禁绝古文经学。还有一部分诸生依旧在城内四处游行。洛阳城里一片混乱。

杨阀的杨奉(杨彪的祖叔父)、杨秦,薛阀(薛汉后人),伏阀(伏湛之后),杜阀(杜抚后人),崔阀(崔骃后人)的崔烈,种阀(种暠后人)的种拂,张阀的张温,王阀(王龚后人)的王谦,何阀(今文经学巨擎何休后人)等诸多京中的门阀世族陆续赶到北宫门外声援今文经学博士、诸生,更有京中皇室权贵刘弘、刘廷、刘博、刘表等诸多宗室赶来助阵(宗室权贵一般都是研习今文经学)。一时间,北宫门外声势惊人,吼声如潮,洛阳城的气氛陡然紧张起来。

天子和诸多大臣惶恐不安。董卓不为所动,泰然自若。

他下令北军八校尉立即出动,各领兵马分驻京畿八关。中郎将董越领一万军回长安驻守,中郎将段煨领一万军驻守潼关,中郎将牛辅领一万军驻守函谷关。司隶校尉宣璠、河南尹王允、城门校尉伍琼各领卫兵巡视洛阳城,防止有人趁机闹事祸害百姓。

至于诸生名士大儒,随他们闹去,想怎么闹就怎么闹。

董卓低估了士人的力量。几天后,河南尹、弘农郡的儒生纷纷聚集到洛阳,洛阳反对古文经学为官学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强烈。而长安和三辅的儒士也开始在长安城游行,并数次冲击京兆尹府,京兆尹董旻在驱赶闹事儒士时遭到了刺杀,差点丢掉了性命。同一时间,天子诏书所达的州郡儒士也纷纷聚集于郡府衙门请愿,不过这些地方儒士较少,一般也就是以请愿上书和辩论为主,不象洛阳、长安的儒士,大有不死不休的架势。但即便是如此,各地州郡的长官还是纷纷上书,其中东郡太守桥瑁更是把矛头直接对准了相国董卓,怒斥他擅权祸国,妄改祖制,应该引咎去职。

随着桥瑁的这一道上奏,朝野上下几乎在一夜之间同时痛骂董卓,洛阳诸生儒士更是咬牙切齿,恨不得生吞活剥了他,要求董卓请辞去职,滚回西凉的喊声响彻了洛阳城。

董卓恍若未闻,根本不予理睬。

他召集太傅袁隗、太尉黄琬、司空荀爽(荀爽任职光碌勋三天后即被董卓奏请天子拜为司空)于尚书台议事,商议增加赋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