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史篇】 千古之谜——传国玉玺(第2/4页)

另: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汉书”文曰“昊天之命皇帝寿昌”。两者不同,一般指第一种说法。

另:北宋哲宗时所得的传国玺当时便有人怀疑是章惇、蔡京造假的。

明清两代也时有假玺出现。明孝宗曾获过所谓的传国玺,孝宗皇帝当时就认为是假的;清初时,宫内藏有三十九方各色御玺,其中一方被认为是秦制传国玺,公元1746年,经乾隆皇帝钦定,证实是仿刻赝品。1924年11月,末代皇帝博仪被逐出宫时,张壁、鹿钟麟等人仍在追索着传国玉玺。

“辽史”记为“大魏受汉传国之宝”,我以为应该是“大魏受汉传国之玺”,唐武则天时改“玺”为“宝”,应该是那时代改的。

“宋史”记:“宝。秦制,天子有六玺,又有传国玺,历代因之。唐改为宝,其制有八。五代乱离,或多亡失。”又:“魏本纪”中曾记录在一座毁坏的泥像中得玉玺二,其文皆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其一刻其旁曰“魏所受汉传国玺”。

补充:(天子六玺)

天子六玺:文曰“皇帝行玺”,封常行诏敕则用之。“皇帝之玺”,赐诸王书

则用之。“皇帝信玺”,下铜兽符,发诸州征镇兵,下竹使符,拜代征召诸州刺史,

则用之。并白玉为之,方一寸二分,螭兽钮。“天子行玺”,封拜外国则用之。

“天子之玺”,赐诸外国书则用之。“天子信玺”,发兵外国,若征召外国,及有

事鬼神,则用之。并黄金为之,方一寸二分,螭兽钮。又有传国玺,白玉为之,方

四寸,螭兽钮,上交五蟠螭,隐起鸟篆书。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凡八字。

在六玺外,唯封禅以封石函。又有督摄万机印一钮,以木为之,长一尺二寸,广二

寸五分。背上为鼻钮,钮长九寸,厚一寸,广七分。腹下隐起篆书为“督摄万机”,

凡四字。此印常在内,唯以印籍缝。用则左户郎中、度支尚书奏取,印讫输内。

工具箱

【 · 原创:国胜 2004-12-10 23:06 】

“和氏璧”传递1600余年,实为举世所罕见。历代许多学者都想搞清其面目,并作了艰辛探索。1921年,地质学家章鸿钊在《石雅》中分析,它应是一种珍稀的具有碧绿、洁白闪光的拉长石。2001年,在“中国观赏石博览会”上,展出地质学家、宝玉石和观赏石专家袁奎荣以变彩拉长石复制的“和氏璧”(见图)。

工具箱

【 · 原创:国胜 2004-12-10 23:08 】

上图是魏玺——受天之命 皇帝寿昌

下图是元符所得玺——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疑是后世伪托)

工具箱

【 · 原创:国胜 2004-12-10 23:18 】

谈谈我自己的几点想法

有一种观点认为传国玉玺不是和氏璧改制的,这种观点认为:

“我在这里仅是提示读者,自有玉璧以来,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璧更加规范,更薄,一般小玉璧在0.3厘米~0.4厘米,大的在0.4厘米~0.6厘米。从考古资料中看,一般国玺是正方形,更高一些。其下部分厚度在2厘米以上,上部分多雕刻成龙纽或龟纽,纽的尺寸是下部分的一倍或数倍。可见,和氏璧是无法改制成玉玺的,更不用说是传国玉玺了,因为它的体积更大。所以说,和氏璧改制成传国玉玺之说纯属讹传。”

不过我个人不太同意这个观点,和氏璧所称的璧可能与普通的玉璧不太一样,可能体积和厚度都很大,才显出了它的珍贵,若是普通的玉璧,秦王又怎么会提出用十五座城池向赵国交换呢?(后来的故事就是“完璧归赵”这一成语的由来了)

工具箱

【 · 原创:国胜 2004-12-10 23:27 】

我的第二个观点

“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带契丹军攻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这是有据可查的关于传国玉玺的最后记录,其后的传国玉玺都未被证实是真的。成语“玉石俱焚”可能就是来源于此。我个人认为传国玉玺不太可能葬身火海。我查询了有关资料,玉石的熔点大约是1700度左右,比金的熔点(1063度)还高。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何况是玉石呢?当时李从珂自焚之物估计应以木材为主,木材的燃烧有可能达到这么高的熔点吗?

工具箱

【 · 原创:国胜 2004-12-10 23:48 】

顺便谈谈根据我看过的一些资料谈谈宋朝的玉玺(元符)的真伪与所终

宋朝的这个玉玺,虽然最终不知所终,但是在档案中留下了当时的印章,就是我上面贴的第二个图,从这个印章上看,与史书中记载的“饰以龙凤鸟鱼,乃虫书鸟迹之法”,即所谓的“龙蚓鸟鱼”相吻合。传国玉玺是和氏璧改制,产于楚国,因此一致认为该玉是蓝田玉,这与史书中记载的宋玺“玉玺玉色正青,玉质坚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也是相符合的。

但是由于史书上始终没提到汉献帝时曹氏在传国玉玺肩部加刻的“大魏受汉传国玉玺”8个字和公元329年后赵石勒加印玉玺侧壁的“天命石氏”4个字。尤其是没提到被王太后摔掉的后来用黄金镶补的那一块。呵呵,那不真成了“有眼不识金镶玉”了吗?何况这个玺是蔡京那个奸贼献给皇帝的,所以后人多半认为它是假的。

关于这块玉玺的所终,我看过两种观点,一种是转贴的那篇文章中谈到的“靖康之乱后,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也被大金国掠走,不知所踪。”另外一种说法是这块玺一直传到宋末,陆秀夫抱着小皇帝和玉玺一起跳崖了,这个历史上称为“崖门失玺”。

工具箱

【 · 原创:国胜 2004-12-11 00:01 】

假如这块玉玺在未来的某一天出世,将是中国无与伦比的一件文物

这块玉玺不但见证了大半个中国历史,而且给后市留下了很多成语和俗语:

除了上面提到的完璧归赵、玉石俱焚、有眼不识金镶玉外,还有价值连城、将相和、怀璧其罪等等。

纵观中国历史,能与传国玉玺相媲美的文物只有九鼎了,但那九个鼎是肯定不可能再存在的了,一个是传说中它的失踪比传国玉玺早两千多年,真是落在泗水里这几千年也腐蚀完了,二是究竟九鼎是历史还是传说至今都没有定论呢

工具箱

【 · 原创:国胜 2004-12-11 1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