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杂谈篇】 湘军统领:攻守之道(第2/2页)

====

凡用兵,大多依据交通线而动。人也是一样,好走的路走的多,几条路交汇的地方人就多了,人多就有城。所以大的城池都在重要的交通线(或者说国道)交汇之处,中等的也都在重要的交通线(国道)之上。其它小城都在非重要交通线省道、县道之上。

象这种大型的城池,平战时都驻扎有大量士兵,以便于快速向各个方向机动,参与战争或平叛。它的得失往往关系一个面的得失,所以不论任何时候都相当受重视,而且都相当坚固,

中等的城池,占据重要交通线上,相对来说重要性就低一点,但也相当受重视,如果说大城是起到中枢的作用,那这些城池就是起到门户的作用,是进入一个地区的必经之地。

也就是说这些中枢与门户平战都很受重视。中枢门户根据控制与保护的面的大小也有大小之分。

其它小城,或者说军事要塞,就只在战争时期受到重视。城小就表示人口少,不在主要交通线上,非特定时期是不受重视的。

城的大小与好不好守无关,这点在南北朝时期已经被人论证。主要是兵力是否足够的问题。大城需兵多,小城需兵少。很多大城比小城陷落快,往往是兵力不足,对大城来说不足,对小城来说多余。同样是三千人,守小城没问题,守大城就不行,这就给人大城不好守的错觉。

明代守北京,具体来说有几层防线和两条路线。一是辽西走廊路线,二是桑干河谷路线。第一条路线,最外层是辽东,具体来说沈阳的得失关系辽东的得失,辽西走廊上锦州,山海关等都是重要据点。第二条路线,最外层是大同盆地,其中大同的得失关系整个辽东的得失。然后是桑干河谷沿线的宣府和内三关等。

明代守北京,两翼为辽东和宣(府)大(同)等重镇,各自把守辽东和打通盆地,为蓟镇屏障,而蓟镇又分别依托燕山山脉(山海关冷口等)和太行山山脉(内三关)防守,为北京屏障,最后是京军保卫的北京。如此层层设防,各镇各有职守和分工。并不是说守北京就只守内外三关,其它地方

守洛阳的话,要守八关,面临的问题是有限的士兵和物资的调派,处处把守反而分散力量,八关守不住,洛阳也守不住。一旦八关有一关被破,整个八关防御体系就彻底崩溃,物资、士兵根本撤不出来,白白打了水漂

====

陈规有陈规的理由,但未免分析得不全面.他认为,城太小,矢石交通(指南边攻城者的矢石能与北边攻城者的矢石相遇),善守着也无能为力.但其它条件都未能考虑,比如我所说的兵力问题.

象京城那样的大城,一鼓而下的例子也很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是绝对.

就实战形势来说,由于城池所处的地理位置重要,往往关系者一个地域的得失和一条重要交通线的控制权,双方都不可能视而不见,只有可能被迫放弃的.

城池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是天生的,不会因实战形势而改变.

城池的地理位置在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筑城时就已经得到体现,其后几千年山川地理没有太大的变动,重要性也没变.

城池的大小往往和地理位置挂钩,地理位置又和重要性挂钩.有些城不大,和地理位置挂钩后也很重要.

但是大城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很多的.如果力量不充足也很容易拿下.

攻城的难易和防守力量的充足相关.也就是和主帖的条件相关.如果防守力量不足,再重要的大城也被迫放弃,如果充足,再小的城池也不会放弃,处处设防,就象明代防守北京一样.

====

一鼓而下的概念有缩小,一开始是与肃清外围,然后慢慢困毙相对的一个概念,后面缩小成五天以内。

守城录的相关原文如下:“若城太小,矢石交通,善守者亦难以设险施策。规以为城愈大而守愈易,分段数作限隔则易守。”

具体情况可以具体分析。小到矢石交通,那就没有守的必要了。

(1)单纯从攻守双方的具体手段来看,兄弟支持陈规的说法,什么说法?规以为城愈大而守愈易.

这里未免考虑太过片面,即使不从整个战局来看,还有很多角度可以得出相同或相反的结论。

而且根据你三十一楼的说法“一是要考虑城自身在建筑学上的坚固性,地理环境因素,除此之外,还要看别人能利用什么方法进攻.”

城的坚固性是相对攻防手段来说的,按你的意思,两座差不多的城,攻城者方法多的城池不坚固,攻城者手段少的城池坚固,那等于说是拿不同的标准(攻城方法)去衡量同一座城池是否坚固。这种变换标准的衡量方法是否客观?

(2)但放在整个战局中看,兄弟的观点是:大多数应由实战形势决定,而不是由城池本身来决定,相当于支持城的大小与好不好守无关的说法

问题是实战的形势和地理关系相当密切,比如张巡守睢阳,不是实战形势使睢阳成为两淮门户,而是睢阳本身就是两淮门户。

而且一城一地的得失往往又决定着实战形势的变化。比如陈仓一下,关中便为魏蜀所共有。睢阳一下,两淮为战火波及,整个平叛形势都要受到影响。北京一下,燕山以南,真定常山以北尽为敌有。蒙古围攻襄阳,襄阳一下,南宋土崩瓦解。

这些地方本身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其对战局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而地理位置几千年不变。

(3)再进一步分析,放在整个战局中看时,城的大小不同对战局发展的影响必然有密切的关系,攻防双方不可能对城的大小视而不见,这样又不能支持城的大小与好不好守无关的说法.

尽管守方重视大城,但大城却未必坚固,因为大城所需力量多,几万兵力也未必足够。尽管守方不重视小城,但小城所需力量少,几千兵力就叫充足。比如陈规所说的太原寿阳,太原大而寿阳小,尽管太原比寿阳更受重视,但太原兵多却没守住而寿阳兵少却守住了。可见,防守力量的充足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