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群英会【一】(第2/3页)

我接到三兄书信,他不日也将前来高密。代曹操向你道贺。不过,我想他的目的。也不会单纯。”

“你是说,休若要来?”

郑玄抬起头,诧异看着荀谌,露出吃惊之色。

荀谌点头道:“不错,他说是奉天子所差,但如今天子……令不出宫门,不过是曹操手中傀儡。他必是手曹操差遣,只是目前还猜不出他的目的。但思来,曹操未必会有什么好心思。”

刘闯在一旁,总算是听懂了!

休若,就是荀谌的三哥荀衍。

他来高密?

刘闯可不认为,自己和曹操之间,有那么好的交情。

刚被曹操算计了一次,如果不是荀谌反应快,迅速让荀麓前去找袁尚,说不得刘闯就要遭殃。

之前,郭嘉出现在高密,让刘闯吃惊不小。

而今曹操又差遣荀衍前来道贺?正如荀谌所言,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老大人,那我该如何接待他?”

刘闯有些头疼,因为来的人,全都不是普通人,都不能怠慢。

郑玄白眉簇动两下,“孟彦不必担心,便依着礼数,接待他们就是……只是,你城中需多备兵马,以防会发生意外。高密,可是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我猜测,恐怕还会有更多人前来。

你要小心,别让他们在城中发生争执。

不管休若是奉何人差遣,他都代表着天子威严。你既然是汉室宗亲,自然也当恪守臣子之道。接待休若的级别可以高于别人,其他人嘛……便一视同仁,不必有什么高下之分。”

也就是说,就算是田丰,也不必太高尊敬。

这个,叫不卑不亢。

刘闯听罢后深以为然,连忙起身道:“既然如此,那我这就前去安排。”

“友若且留下来,我有话与你说。”

如果从辈分上来说,荀谌和郑玄是一辈儿。

可实际上,郑玄与荀谌的父亲荀绲关系便非常好,荀谌在郑玄面前,也要执弟子之礼。

刘闯离开之后,郑玄吃力的坐起来。

“友若,孟彦之志,想你业已知晓,却不知你如何打算?”

荀谌一怔,旋即明白了郑玄之意。

他苦笑一声,“老大人,我自是要帮自家女婿……可孟彦而今的状况,并不是太好。他此前也与我说了他的想法,我正在暗中操作。但老大人当知道,袁公身边,有田丰和沮授二人出谋划策,更有审配许攸这等智谋之士。我需小心方可,若漏了马脚,便会有灭顶之灾啊。”

“我也知你难处,但……”

郑玄犹豫了一下,轻声道:“想来你更清楚,孟彦恐怕支撑不得太久。”

荀谌点点头,叹了口气。

“老大人放心,必要的时候,我会建议袁公出兵相助。”

哪知道,郑玄却摇摇头,“此非上策……不过我倒是有一个主意,不知你是否有胆量。”

“哦?”

“今袁绍所忌惮者,唯公孙瓒耳。

这次回去之后,友若何不向袁公请命,前去监视公孙瓒?”

“老大人的意思是……”

“孟彦既然有意北去幽州,更需要一些助力才成。

你前去对付公孙瓒,最好是驻守渤海……一来可以躲避袁绍帐下派系倾轧。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孟彦打个前站。不过我知道。你不喜欢琐碎。可这是为你女婿,想来你也不会拒绝吧。”

袁绍手下,三大谋主,四大谋士,皆名声显赫。

田丰沮授许攸,这三个人因为身份的缘故,在袁绍帐下地位相对超脱。

许攸,那是袁绍的元从老臣;田丰沮授。更是迎袁绍入主冀州的重要人物。袁绍帐下的派系争斗,已经非常明显。不过这三个人,并不属于任何派系……相比之下,四大谋士,也就是辛评郭图,逢纪审配,分别归属袁谭和袁尚两人。荀谌是二袁极力拉拢的人,所以也颇为尴尬。

如今,袁谭和刘闯有些不对付,对荀谌也就略有疏远。

而荀谌自己也不太愿意卷入是非之中。对袁尚的拉拢也是不冷不热。

短时期内,荀谌还可以这样继续保持中立;但如果时间长了。恐怕他的地位会变得越发尴尬。

荀谌也在想,该怎么摆脱这种困境。

听郑玄这么一说,他恍然大悟……

是啊,我要辅佐的是我的女婿,既然如此,我又何必夹在你二袁之间zuoyou为难?

留在青州也好,亦或者留在邺城也罢,皆非我所愿。

干脆,我去渤海郡……一方面可以远离是非圈,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孟彦,探一探幽州的情况。

想到这里,荀谌忍不住笑了。

“老大人果然高明,若我向袁公请求前往渤海,想来袁公也不会拒绝。”

说到这里,荀谌突然想起一件事来,“老大人,我听说来年你就要主持造纸编书之事,是否已准备完毕?”

荀谌笑道:“哪有那么简单……

如今孟彦从民间,已收拢书册十三万有余,但要经过分门别类,也许一个漫长的过程。

文举现在,已经在做这方面的事情,但人手还是明显不足。我已发出书信,招昔日随我求学的学子前来相助。同时我还派人去了陆浑山,想要请孔明出山……总之,一切都还在准备。”

“老大人所言孔明,莫非胡孔明乎?”

“正是此人!”

荀谌想了想,便点头道:“他若肯出山,倒是一大臂助。”

郑玄所言胡孔明,名叫胡昭,是颍川颖阴人氏,与荀谌同乡。

此人幼读经史,学识渊博,尤其精通典史,工于书法。弱冠之年,便以其才学而为世人称道。初平元年时,袁绍曾多次登门拜访,想要请胡昭出山。但胡昭本人,却厌恶仕途险恶,故而坚辞不就。后曹操迎汉帝迁都许昌,也曾派人前去请胡昭出山。无奈之下,胡昭只得去面见曹操,表明不愿入仕,请曹操谅解。无奈之下,曹操只好让胡昭离开,并感叹:人各有志,出处异趣。

胡昭回家后,为躲避这种辟召,便迁居陆浑山中,在陆浑山卧龙谷广收门徒。

这胡昭的年纪,比之荀彧还小一岁。

荀谌对他也非常了解,听闻郑玄邀请胡昭前来,自然举双手赞同。

“老大人既然请来胡昭,我也想为老大人举荐一人……说起来,此人也曾在老大人身边求学,名叫崔钧,字州平,不知老大人是否有印象?”

“崔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