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九章 大理新中心(下)(第2/2页)

汉唐两代尚无此规模,矿区为害之烈,就已经动摇社稷了。至于后世的明清,更是矿工暴动史不绝书、军阀生事,宦官造狱,简直就是一部混乱史。

宋朝的工矿业空前发达,但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暴乱发生,自然离不开有效的管理、负责任的官吏,和比较高的劳动报酬。尽管东川矿区的情况,远比内地复杂,但也离不开这看家的三条法宝,只不过陈恪玩得是加强版罢了。

铜场八大作坊之间,并列关钥、戒备严明,中央设有碉楼一样的瞭望塔。站在塔上,足以掌握全局,任何人的任何动作,都在监控之下。自然可以防患于未然。他还制定了详尽的规章制度,除了八大作坊、诸如物料库、金库、办事厅等要害部门,皆有一定之规,谁负责,谁监督,谁记账,全都明明白白,出了问题休想推诿。

对于守卫铜场的官兵,他也制定了一套稽查、询问、审察的规章,只要照章办事,绝无遗漏失察的可能。

那些管事为何如此惧怕陈恪,就是因为他绝不容许有任何违反规章的情况出现。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不合理的规章可以修改,但在修改之前,必须遵守!’

“这二年来,铜场的规章修改了十几次,已经基本完善。但再完善的规章,都必须严格执行。”他语重心长的嘱咐苏颂道:“千里之堤溃于一穴,千万不要破例啊!”

“放心,我会做好曹参的。”苏颂点头道。

“那是说的规章上。”陈恪笑道:“生产工艺上,还是要大胆创新的。现在的炼铜之法,太不经济。我知道,你和存中兄都有不少想法,只管大胆去试,哪怕失败一百次,只要成功一次,咱们就大赚特赚了。”

“呵呵。”苏颂闻言开玩笑似的提醒道:“回到京城,可别老是把个‘利’字挂在嘴边,省得清流不待见。”

“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筷子骂娘!”陈恪啐一口道:“那咱就说个不言利的,我个人赞助你十万贯,你那个水运仪象台的构想,可以开始捣鼓了!”

“这可是你说的,到时候别心疼。”苏颂闻言登时大喜,这可是他一直以来的夙愿。

“别耽误了正业就行。”陈恪笑道:“不够只管写信给我,我再给你追加!”

“多谢多谢。”苏颂抱拳不迭,说着好奇笑道:“不过说起来,你老弟到底有多少钱?”

【本卷终】

……

宋朝地方行政区划有府、州、监、军……除了府比较牛之外,其余都是平级的,只是性质不同。一般来讲,战区为军,矿区为监,普通的就是州了。也可以把监和军,看成是特种州。

东川设立的是东川监,不是东川州。

第七卷 【鹊桥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