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七章 宫变(第2/3页)

见车中有人向外探望,那些人中一个首领模样的人向车中微微一点头,顾若离这才放心地放下窗帘,亲手取下赵元佐的塞口布,陪笑道:“官家,奴婢方才得罪了。”

赵元佐一向喜怒无常,情绪多变,此时身落敌手,反而冷静下来,他直勾勾地盯着顾若离,问道:“你是受皇弟德芳所命么?”

顾若离陪笑道:“岐王远在关中,奴婢怎么见得到岐王呢,这是朝中文武大臣们眼见国家势危,不得已而为之的法子。”

赵元佐恨恨问道:“都有何人?”

顾若离道:“曹彬、潘美、罗克敌……,呵呵,咱们这去的就是潘将军的府邸,到了那里,圣上自然就都清楚了。”

赵元佐呼出一口气,慢慢闭上了眼睛。

既然有潘美参与,他倒不虞自己会被杀,潘美此人虽战功卓著,乃是战场上的一员武将,但是做事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昔日他皇伯父赵匡胤陈桥兵变,挥师返京,搜出周世祖柴荣的两个儿子,簇拥赵匡胤谋反的众文臣武将皆示意斩草除根,唯独潘美扶柱不语,面色不愉。赵匡胤见了,也觉得欺侮孤儿寡母,取了人家江山就已经很过份了,再斩杀人家幼子未免有违天和,遂拒绝了众将领。柴荣遗下的第二子尚年幼,又被潘美带回家中抚养,以之为倒,改名潘惟正,视若亲子一般,如今业已成为一个年轻的武将了。

本朝开国的立国功臣,而不怕皇帝猜忌,亲自抚养先朝皇帝子嗣,这样的人物,古往今来又有几人?所以一听潘美也参与其中,赵元佐就知道,自己必无杀身之祸,只是……连潘美也参与其中,难道我这个皇帝真的当得那么失败?

“好,好好,国朝本出自太祖之手,今还于太祖之子,亦是天理正道。”赵元佐惨然一笑,便闭目不语。

宫门一封,顾若离留在宫内的小内侍便立即飞奔出去,向殿前都虞侯翟沐丝报讯去了。

在诸位武将的策划之中,上策是把悄无声息地把皇帝控制起来,然后控制整个内廷,再与关中岐王取得联系。如果事情有变,则执行第二计划,由殿前都虞侯翟沐丝,利用当值的机会,以他控制的力量,迅速缴除其他指使、都虞侯的人马,以武力掌控内廷。如果这样也失败,才动用最后一步,用曹彬、潘美、罗克敌三位枢密院长官,调动禁军实行兵变。

而禁军没有皇帝诏命,合斟虎符,根本是调动不得的,三位将军倚仗的只是他们对禁军中一些将领的掌控力,在皇权衰落,军心动荡的情况下,大多还是很听从调动的。这样一来就是下下策了,与忠于皇帝的兵马一场恶战,势必闹得满城风雨,使得汴梁形势雪上加霜,不利用岐王就位,更不利于安抚边关众将,尤其是国舅李继隆。

如今赵元佐顺利被控制住,接下来就好办了,宫中有翟沐丝出面,先控制住今日当值且不属于他这派系的人马,罗克敌则立即点将,将赵光义突击提拔起来,并非自己心腹的几员大将兵不血刃地控制在枢密院,曹彬出面安抚京营禁军,潘美带人分头抓捕张洎、程羽、宋琪、贾琰等人,顾若离控制大内,罗公明等文臣则软硬兼施,“说服”赵元佐禅位。

事隔十多年,东京汴梁再度上演了一出禅让的戏码,大概是五代以来汉人自相残杀血流成河,杀得实在是太狠了些,十多年前赵匡胤兵变当国,基本没有出现屠杀场面,更无任何扰民举动,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就谋夺了大位,十多年后的今天,同样的戏码再度上演了一回。

汴梁城,不声不响地就变了天了……

……

东京遽变,消息传到关中,立即引起转然大波。狂喜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场激烈的争执。

此时,萧俨、徐铉都已赶到了长安,玩政治,就算是种放也嫌嫩了点儿,这两位可都是一国鼎柱重臣,见多识广,经验丰富。这两位唐国的吏部尚书、枢密军机和宋国的前后两代宰相,就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几位中,萧俨、徐铉、卢多逊都是博学之士,赵普虽然读书少,号称只知半部论语,却是自学成材的方家,论辩的本事丝毫不在其他三人之下,见识甚至尤有过之,这四个人吵起架来,当真是引经据典,天马行空,旁人根本就插不进嘴去,就连丁承宗也得瞠目结舌,退避三舍,杨浩见此情景,干脆装聋作哑,只等四人争出一个结果来。

徐铉病了,年纪大了,又长途奔波,天气又寒冷,赶到长安便病倒了,一直低烧,咳嗽不止,就这样,老头儿也是吹胡子瞪眼睛,情急起来拍桌子大喊大叫,丝毫不落人后。

四人争论的焦点其实只有一个:是让西夏王杨浩现在就从幕后走到台前,直接接受赵元佐禅位,还是先让永庆公主继续冒充岐王,待权力顺利过渡,再由永庆公主禅位于杨浩。

原本,他们只想尽可能的争取宋国前朝老臣的拥戴,等到打败赵光义,后来变成了赵元佐,再由“岐王”让国,那时江山砥定,顺利传承权力,谁也翻腾不起什么浪花了。

可是曹彬、潘美那是怎么的人?要么不为所动,既然决定投靠,又岂是包袱一卷,全家翘班,跑到关中做个寻常顺臣的人物,他们都是当世英雄,自然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这样一来,就打乱了杨浩的原有计划,先由岐王接受禅位,再由杨浩接受禅位,短短时间,一连两禅江山,在赵普和卢多逊看来,未免太儿戏了。

现在他们后退无路,已经死心塌地保了杨浩,当然,前提条件是杨浩对天地鬼神盟誓,答应了他们三个条件,也是场浩答应永庆公主的三个条件。

赵普道:“若一禅再禅,视江山如无物,天下必然人心不安,难免有人再生异志,此其一也。第二,若由公主先继皇位,必得赶赴汴梁,在这里,识得公主的人不多,一旦到了汴梁,公主身份难免被人识破,大义名声本在我们手中,一旦到了那时,反而让人捉了短处……”

“咳咳咳……咳咳咳……”徐铉咳的满脸通红,上气不接下气地道:“赵相此言差矣,以我看来,若是直接由我王接受禅位,才是弊大于利。岐王继位,天下归心,想来边关众将也不会有所反弹,等天下尽入掌中,再从容禅位,可保四海安定。而我王兵马现在尚未出关中一步,中原虽心向关中者中,其心在岐王,而不在我王,此时由我王出面,大为不妥。”

萧俨也道:“正是,其实则平所虑并不要紧,岐王檄文曾有言,北朝一日不退兵,便一日不出关中,这个理由正好拿来利用,‘岐王’可以接受禅位,但是不到汴梁登基,这样就不虞身份泄露。至于潘美、曹彬诸将,已然做下这桩大事,再也无法回头,他们纵然知道真相,也只有帮助我们隐瞒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