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 疑云如潮,谍影重重(第2/2页)

孔尚任可不能杀,不管内里如何,至少人家表面上是来投奔英华的,这对英华也是有利的。李肆最鄙视的就是那种不分青红皂白,只要觉得对方有害就举刀的行为,那是极端的怯懦。

“他能有什么危害?至多不过是举着孔家店的牌子,重新招呼起一帮读书人,想要再行独尊儒术之事。若是一年前他来,我还真的要害怕,可现在已是时过境迁,老调重弹,大家早没兴趣了。”

管着中书厅的苏文采和管着尚书厅的李朱绶也来了,说的还是孔尚任这事,李肆这么回答道,让两人稍稍松了口气。

“可孔尚任南来,尚书厅很多官员都串联而起,特别是《士林》纠结而起的那个三贤书院,更是活动频频,难保不轨之徒借机生事。”

李朱绶还是忧心不已,他对眼下形势非常敏感,这也是正常的。眼见英华大胜,这一国已到称帝门槛,他这宰相即将名副其实,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被他当作要紧大事。

“三贤书院我知道,现在是屈明洪和屈承朔父子为首?奇怪……”

听到这对父子的名字,李肆皱眉,之前上表劝进,正是这对父子提出了最能融汇各方人心的方案,看得出他们的拥护之心也是最坚定的。

接着李肆笑了:“有时候只是方向分歧,并不一定要将异见之人当作政敌。”

广州东关,黄埔之北,一座朴素庭院正在撤除脚手架,已大致装修停当的主厅外,照壁遮布刚刚揭去,这是副琉璃拼画,三个傲立儒生凌云沧海,气度非凡,照壁上方写着一行字:“三贤济三世”。

“梨州、亭林和船山先生也有不同识见,大家该求同存异,共谋大局为好……”

照壁前,一群人正纷纷攘攘吵闹着,既有红袍官员,也有儒衫布衣。争到热闹处,一人高声喊道。

此人红袍长须,年近五旬,正是天王府尚书厅礼科郎中屈明洪。科举之事,他是协助汤右曾主持之人,更是屈大均之子,名望颇高,这一声喊,众人终于平静下来,也由此而知,照壁上的三人,正是明末清初三大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孔东堂来英华,三贤书院该以一个声音发话,有什么相争细节,诸位最好先弃在一边,就如英华诸人应上满清之事一般,大家终需同仇敌忾。”

屈明洪说得稳重,众人都纷纷点头。

“还能有什么声音?孔东堂乃孔圣之后,我等读书人,自是要以其为儒教旗帜,卫儒争位!这英华,不能让邪魔外道霸持国政,惑乱人心!”

却还是有人不甘,扬声叫唤着,这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士子,带着明显的福建口音。

“诸葛际盛,你是要学东林党,只为党争,不为国利么?”

另一人叱喝道,正是屈明宏的儿子,刑科主事屈承朔。

“东林党何耻!?何错!?不媚君不事权贵,争的是为国为民!三贤之倡,不正是东林遗风么!?”

诸葛际盛毫不示弱,甚至还语讽郑燮是谄媚小人。

“诸位!我等皆读圣贤书,尊孔圣人,这点是没差的!如今英华胜国,这一国已是诸民之国,就该以权变之心,以天下舆论,循正道兴儒。天王虽不再尊儒,但也没有毁儒,诸事自有规矩,人心已定。若是我等另起波澜,怕不是利国利民,而是在祸国殃民!因此……”

屈明洪还是能镇住场子,这番话让那诸葛际盛不再言语。

“这不是血气之争,不能推着孔东堂跟天王治政相对。我等既奉三贤,就该求得孔东堂支持,让孔东堂也倡三贤,再以三贤所释儒理,激荡英华民心。天王最重民心,一国之民所尊,也该是他所尊!”

这新立的三贤书院背后正是之前舆论战中,以《士林》为舞台而聚起的一帮文人。因为尊奉黄顾王,虽书院还未落成,却已招揽了众多读书人,甚至包括尚书厅诸多官员,隐隐跟倡导天主道的白城书院分庭抗礼。

“黄王顾倡的是虚君,真要借着孔尚任来英华推波助澜,不知又是一番怎样的风波……”

翰林院编修郑燮也在聚会之列,但他心中却闪着这样的思绪,之前在青浦迎接李肆时,他就已经感觉到了李肆所掌握的人心,李肆会任由治下再起人心风波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