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全灭(第2/3页)

至于手工业,天策大唐的手工业技术源头有三个:一个是张迈所“创建”的各种先进的工艺理念、工业流程以及发展方向;一个是源自大唐、被安西四镇保留下来的旧唐手工业传统;一个是来自中亚波斯地区发达的手工业传统。如今这三大源头已经融成一体了。

天策大唐官方流水线工坊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不止大量的农具流入民间,和河西农业的发展形成了互相促进的关系,而且刀剑、防具的改良,也让天策的战争器械更加精锐。

而民间手工业在这种带动与刺激下发展得也相当迅速,尤其是郑家、奈家等大商业家族,模仿了流水线工坊的流程之后,其手工艺产品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到如今,河西各州已经不止是丝绸之路流通的中转站了,其本身就已经成为各种工艺品的货源地。固然,在丝绸、瓷器等传统领域还不是中原的对手,但一些新产品却正大放异彩。比如棉花以及棉纺织品已在兰州成为一项支柱性产业,目前正在向秦西方向蔓延。

……

以耶律屋质的眼光,哪怕仅仅只是在市集中停留了不到半日,还是能够看出天策政权为秦西带来的不仅仅是娱乐生活上与经济生活上的改变,就是政治生活,秦西也正面临巨大的改变。

是的,出于稳定时局的需要,秦西诸州的官吏并没有全部被替换,甚至大部分都没有被替换,但秦西的吏治仍然处在良性转变当中——这一点耶律屋质从市集百姓的只言片语中就可以洞知。

如果说,去年冬天是因为张迈在各州不断巡视,以至于大部分官吏按捺住了一时不敢胡作非为的话,那么杨定国所带来的国人议政系统的植入,则是让许多官吏发现自己的权力正受到前所未有的监督与限制!

什么时候,平头老百姓竟然也可以在一个公开且有弹劾力的场合下,堂而皇之地议政了?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后,军阀割据、武夫弄权,别说无权无力的农夫们,就算是乡绅文士也都是屠刀之下的待宰羔羊。

但现在一切似乎都改变了。纠评台的出现,让手无寸铁者也拥有了参政议政的权力。

尽管现阶段,乡纠评台只能议论乡政,县纠评台只能议论县政,州纠评台只能议论州政,而且都局限在民生领域,但对百姓来说这就够了。有个可以发出自己声音的地方,而且一旦不平之声收到干涉,还可以向上级纠评台申诉,这就能让地方官吏有所忌惮。至于说真要与县令、州长官叫板,暂时还不可能,也不需要。

当然,现阶段被吸引入纠评台的,主要还是各地乡绅和有一定知识的文人,还未深入到更底层的社会阶层。这不是张迈和杨定国不让,而是被统治了上千年而失去见识与胆量的农民与市民,还不敢站出来,或者站出来了也手足无措,但从河西的经验看来,经过若干年的教化普及,当农民们渐渐熟悉了这一套系统的运作以后,无论农民还是小商贩也都完全可能站到纠评台上为自己的利益说话。

而现阶段,这样的效果就已经足够。秦西的乡绅们都将纠评台体系看做是张迈吸引自己进入天策政权的措施——在乡可以言乡政,在县可以言县政,在州可以言州政,而通过一定的选拔程序,还有一部分人将被选入中枢,那时候就可以到凉州,或者在张元帅面前建议畅言——或者代表天策大唐,到各地巡查探访——这不就是钦差了吗?

这个纠评台系统,分明就是一种做官的道路啊!很多知道史事的文人更想起了汉朝的举荐制度,认为以基层推举而产生纠评台国民大会的体制,这就是举荐制度的变种。

和农业普及、牧业改良这两项事情郑渭得花大力气强行推进不同,纠评台系统一进入秦西地区迅速就得到了当地士绅的热捧,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为天策政权带来极强的向心力。诸州各县,各级纠评系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影响所及,甚至关中其他地方也闻风而动,还处在石晋政权下的秦东地区,竟然也有州县乡村在模仿这套体系,士绅们利用这套体系在本乡干政议政,又没有来自上级纠评台的统合与控制,在一些偏远地方竟然靠着这个系统若自治了。

……

耶律屋质为了出使的使命,本来是恨不得自己走快一点。

但在接触到这些情报之后,他又恨不得自己走慢一点,好让自己看看更多、听听更多。他想知道张迈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他想学习,希望将天策政权强大的原因带回契丹,为他的民族带去希望与未来。

然而有些事情,看似简单,但契丹学得来么?甚至是,契丹的皇帝与贵族们愿意学么?敢学么?

让燕云、丹东、临潢府也建立纠评体制?将契丹的民生权力下放?让各族推举自己信任的有力人物加强其政治地位?如果真的做了,无论燕云的士绅还是漠南与东胡的族长们肯定都会很高兴。

但契丹怎么可能做这等事情!皇帝和贵族怎么可能容许这等事情发生!

契丹不信任外族,而外族也不会真心地拥护契丹。契丹再怎么强悍,主要也是因为掌握了武力,如果其它民族的人口加起来,契丹在人口基数上也就是一个少数族群,现在的大辽境内,说到人口的数量,竟然是汉人最多!甚至就是在临潢府与丹东,汉人的人口比例其实也仍然是最高的。

没有足够稳定的多数民族的人口作为根基,许多听起来很美好的政治措施就都只是空中楼阁。

有些事情,耶律屋质只看到一层外皮,接触不到实质,比如手工业他只看到各种工艺产品的繁荣,却无法接触到更核心的技术;而有些东西,耶律屋质能洞察到其中的内在缘由,却是学不来,学不会,无法学!

“怪不得张龙骧不怕我看见,听见呢,他应该早就猜到这些了!”

……

在渭州借宿的当晚,由于受到战乱的破坏,旧的官方驿站破败了,又还没建立好沿线官方客舍,耶律屋质就住在一座被征为临时驿站的寺庙中,寺庙的另外一端,一个变文僧正在教一批少年写字。

这几年,由于新造纸术的发展以及活体印刷术的普及,天策境内的书籍正变得廉价,说到书籍的精美程度、校对的精良程度,其实还比不上成都与江南,但挡不住数量众多!本来河西一带是书籍的输入区,现在却变成书籍的输出区了,中原、关中、成都甚至江南与契丹,都出现了大量来自河西的书籍,这些书刊印刷上差强人意,拿来收藏还不大够格,但拿来阅读使用却是极适当的,因为价格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