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凤翔之变(下)(第3/3页)

巴陵郡是下郡,人口五万余人,刺史姓刘,三十余岁,庆治十年进士出身,严格说起来也不是外人,他是长孙南方的五女婿,不久前还回长安给丈人祝寿,前两天才携妻返回郡中。

长孙南方是崔圆的舅子,所以这个刘刺史便自诩为崔党,而这两年崔党败落、裴党兴起,他便一直在考虑,怎样才能将自己纳入裴党,可翻家谱到祖宗十八代,却半点和‘裴’字没有关系。

刘刺史上前深施一礼,“下官巴陵郡刺史刘源,欢迎将军在我郡暂歇。”他说了一口字正腔圆的京城话,希望能引发这个大个子将军的乡情。

刘刺史的京城语确实引起了蔺九寒的乡愁,他伸出大手重重地按住刘刺史瘦弱的肩膀,凝视着他的眼睛,也用一口字正腔圆的京城话道:“你放心,在以后的日子里,有大哥的一口,就少不了你的一份。”

刘刺史几乎要骇得晕了过去,良久,他才结结巴巴道:“将、将军是什么意思?”情急之下,京城语又变成了晦涩难懂的巴陵话。

蔺九寒爽朗一笑,“没什么,我们听说这里山匪众多,特奉命来剿匪,三五年后便回。”

要三五年后才回,刘刺史眼睛都绿了,他急忙解释道:“可、可是,这里没有山,更没有匪,将、将军是不是来错地方了?”

“谁说没有,那里不是来了吗?”蔺九寒一指远方的官道,只见官道上出现数十匹战马,马上是全身盔甲的官兵。

刘刺史和县令面面相视,半响,县令上前躬身施礼道:“将军,那不是匪,那是山南军,我们这里有一千山南驻军。”

蔺九寒仰天大笑,“我说的土匪就是他们。”

他一挥手,大声道:“弟兄们抄家伙,跟我把这一群土匪赶过江去。”

……

金城郡,张焕的府前一片忙碌,十几辆马车排成长长一列,近百名士兵正在向马车上搬运箱笼,而在台阶上,裴莹正指挥着几个士兵抬出一口大竹箱。

“大家小心点,地上可滑,别摔了!”

“娘,我也去帮忙。”虎头虎脑的张琪挣脱母亲的手,跑上前就要搬地上的一口大箱子,可他使出了吃奶的劲,箱子还是纹丝不动。

“你这傻孩子,那里面都是你爹爹的书,你才几岁,怎么搬得动。”裴莹连忙笑着将儿子拉了回来。

裴莹前几天接到丈夫的来信,让她带儿女一起进京过新年,全家人团聚,正好,又一队运粮车今天要开赴长安,裴莹就决定带家人一起随粮车进京。

顽皮的张琪一刻也停不下来,他忽然见一匹马拴在木桩上正安静地吃草,一名士兵正在给马梳理鬃毛,他一阵心痒,又趁母亲不注意向台阶下跑去,“我去骑马喽!”

“当心!”裴莹一声惊呼,不等张琪跑下台阶,旁边忽然伸出一只长手将他横抱了起来,将他呼地抛向天空,又接住,张琪高兴得尖声大叫。

来人正是刚从河西赶回的河西主帅贺娄无忌,十天前,他率四万唐军与二万吐蕃军在独登山附近进行最后决战,双方鏖战了两个多时辰,由于王思雨的一万骑兵从吐蕃军背后突然杀入,吐蕃军全线崩溃,二万河西吐蕃军除二千人被生俘外,其余全部阵亡,至此,河西全境被唐军收复。

贺娄无忌由此被封为肃州都督、云麾将军;王思雨则被封为沙州都督、忠武将军。

这次贺娄无忌赶回金城郡是得到了张焕的密令,命他镇守金城郡,严密注意朔方李正已的动向,李正已虽然立即听令从会郡撤军,看似风波已经平息了,但张焕已经得到确切消息,就在裴伊刚走,李正已便派人秘密出使回纥。

“末将参见夫人!”贺娄无忌上前向裴莹行了一礼。

裴莹笑了笑道:“贺娄将军,恭喜你喜得贵子。”

提到自己的儿子,贺娄无忌眼中露出一丝深深的感激之色,他在酒泉与吐蕃作战时,他妻子正好分娩,几乎难产死掉,全靠裴莹前后照料,才使她们母子转危为安,也使自己终得一子,这份恩情,他铭刻在心。

贺娄无忌默默地点了点头,他回头一招手,一名士兵牵来一匹小马,马鞍、缰绳一应齐全,却不是幼马,而是一匹成年矮种马,性子温顺,尤其适合孩子骑,这种马在大唐极为罕见。

贺娄无忌将张琪抱上小马,笑道:“这是叔叔的手下在草原上发现的,送给你,你可喜欢?”

张琪欢喜之极,他拉起缰绳,‘驾!驾!’地叫喊,像模像样地催马前行,吓得两名家人一左一右拉住了缰绳,生怕他真冲出去。

裴莹心中也十分欢喜,连忙向贺娄无忌施礼称谢,贺娄无忌连忙还礼,他又命人抱来一只土坛子,道:“这里面装着是河西的泥土,是都督所要,请夫人一起带进京去。”

裴莹点点头,命人收了,她见东西都已经装好,便对家人道:“叫大家都上车吧!我们出发了。”

贺娄无忌翻身上马,对护卫营都尉厉声令道:“夫人和公子此去长安,你要严密护卫她们安全,若有半点疏忽,你提头来见!”

“属下遵命!”

护卫营都尉一挥手,嘹亮的号角声长长响起,两千名骑兵立刻整队,将数十辆马车护卫在中间,大队人马缓缓启动,向西城门辚辚驰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