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一朝称帝千古恨(第4/4页)

“春节”从“过年而不过节”,经袁世凯批准后,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90多年来,中国人都重视民族传统的新年,把春节当作真正的“年”来过。人们接受“春节”称谓,是因为它既区别了公历新年元旦,又因其在“立春”前后,“春节”表示春天的到来或开始,与岁首之意相合。

元宵节的应节食物是汤圆,汤圆的别名也叫做“元宵”。袁世凯因“元宵”谐音“袁消”,认为不大吉利,于是在他登基做洪宪皇帝那年,就明令公布,不准百姓叫“汤圆”为“元宵”;同时又下令要把“元宵节”正名为“上元节”。

原来,袁世凯窃取政权后,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导致他疑神疑鬼。有一天他突然听到了街上小贩在吆喝“卖元宵”,袁世凯一听,“元宵”不就是“袁消”吗?这是要消灭我袁世凯啊!可他又没办法禁止人们在正月十五吃元宵,怎么办呢?苦思冥想之后,袁世凯干脆来了个掩耳盗铃:下令从1913年正月十五日起,正式改“元宵”为“汤圆”,小贩们叫卖汤圆,听起来就不那么刺耳了!

袁世凯是顺耳了,可全国人民却不干了,尤其是革命势力控制的南方各省,根本就不理袁世凯这一套,1913年正月十五,南京夫子庙的大街上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小贩们照旧扯开了喉咙:“卖元宵啦,卖元宵啦!”引得人们纷纷购买。执勤的警察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不管,因为谁都知道,老袁复辟是逆历史潮流,不会长久。

果然,袁世凯在做了83天皇帝梦后一命呜呼,“卖元宵”的吆喝声却在今天还能听到。

时人因袁世凯取消“元宵”,作了一首儿歌讽刺他:袁总统,立洪宪,正月十五称上元;大总统,真圣贤,大头抵铜角,元宵改汤圆。

矮人也有女人缘

相貌上,袁世凯先天不足。所以他一生什么都被人编排,就一点没人诟病,即从未有过桃色绯闻。说来还得归功于他长得不帅。

尽管相貌不佳,读书不多,既无高度又逊风度,但袁世凯久处市井,历练江湖,深谙市井风俗,为人处世上,既不违人情,又颇合事理,加之机心绵密,善于权变,所以官场上,巧于应付,拿捏尺度,自显英雄风采;情场上,体贴人意,不乏温度,一点不缺女人缘。

袁世凯生命中的女人,明里暗里,大大小小,前前后后,十多位如夫人,可谓艳福不浅。

袁世凯的九位小妾中有三位来自妓院(大姨太、六姨太、八姨太)。

袁世凯的妾更多的来源于自家的女婢,是在长期主仆生活中慢慢建立感情的。

从女婢走入袁世凯个人生活的有五位(二姨太、三姨太、四姨太,七姨太是大姨太的女婢,九姨太是五姨太的女婢)。

尽管袁世凯长得不帅,这些女人与他结缘都是“先结婚,后恋爱”,但袁世凯自有他的魅力,女人们大都念着他的好而在情感上臣服于他。

查一查袁世凯的一妻九妾,四姨太为他殉节,吞金立死。三姨太吞金后,伤身,三个月后死。七姨太因为怀孕,有孕乃大,被劝下,没死成。一个女人肯为一个男人抛弃生命,你能说这里只是金钱的关系?说明袁世凯在她们心里是有分量的。

袁世凯管理妻妾队伍是有一套的,最主要的一点是一碗水端平。不似光绪皇帝那样偏心眼,专宠珍妃一个。

钱财利益方面,七子袁克齐说:

我父亲对待她们,都一例看待。无论分物或给钱,没有偏轻偏重的情况。因此一家向称平安,争吵的事情,我一次也没见过。

我记得三庶母想买一副金镯子,父亲说,好!每人一副,一个人买是不行的。月钱数目,各房一律,谁也不能多拿。

家中存款折子向由我母亲保管,父亲的图章由五庶母存着。家中用钱,我母亲向父亲报告数目后,就拿去请五庶母盖章,到银行去取。取出后交账房按月钱数目发放。

如果庶母们谁要犯了错误,父亲除当面训斥外,还要看情节轻重,停发一月或数月月钱。有一次九庶母与人赌博,就被停发两月月钱。

按规则办事,走程序,不偏不倚,这就消除了妻妾队伍中“患不均”、嫉妒可能造成的不稳定因素。

其二是袁世凯让这些女人有事干。女人没事干,三个女人就是一台戏,东家长西家短地整天搬弄是非。

袁世凯采用绵里藏针法,让大姨太场面上出风头,二姨太管钱财(前期)和烧菜。三姨太能歌善舞,弹琴(七弦琴)唱歌,五姨太管队伍建设。

不同于前面几位过了更年期的姨太太,六、七、八、九姨太太白天学文化,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晚上值班伺候。

大家都在忙,闲事儿就少。

袁世凯对待妻妾特别鬼的地方就是投其所好,对症下药。不知是真是假,据说袁世凯好上了二姨太的熏鱼,二姨太美得什么似的,每天用高粱米和芝麻养蟹,变着法子改善伙食。五姨太杨氏从小跟爹做小买卖,擅长理财,袁世凯就让其管钱。还假装糊涂让五姨太每天从预算里扣点儿小钱,自得其乐。什么都拿不出手的那几位,就让她们学英语,学填词,酬酢唱和,吟风弄月。

看来,读懂人心、善解人意的男人,从来都不缺乏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