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下日落太原城北汉的顽强存在(第6/8页)

相比于耶律璟,赵匡胤虽然对河东虎视耽耽,但赵匡胤为人却比较和善,不象耶律璟那么粗野。赵匡胤曾经让人给刘承钧捎话:“朕知河东和周家世仇,河东屡次南犯,朕能理解汝之苦衷。现在朕做天子,和你们刘家素无仇恨。但为天下苍生计,这样耗下去有什么意思?是个男人,我们尽出精锐,聚于太行,决一死战。”

刘承钧哪敢和赵匡胤决战?手上几万个弟兄还不够赵匡胤下酒的。为了避免赵匡胤打河东的主意,派人去汴梁,向赵匡胤装可怜:“河东地寡兵弱,难当大朝十分之一,若大朝来战,承钧必死。只是承钧守父伯基业,不敢少怠,万一刘家血脉毁在承钧手里,将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

赵匡胤真是个性情中人,见刘承钧说的凄惶可怜,大发善心,对使者笑言 “回去告诉刘承钧,朕知刘承钧仁孝,谁其无祖宗?终朕之世,必不北向,给刘家的留条生路。”刘承钧闻说大喜,不知说了多少赵匡胤的好话。

其实赵匡胤明显是在骗人,之所以现在不动河东,是因为赵匡胤的统一战略是先灭南方小国,积蓄实力后再北灭河东。如果河东没有契丹做后台,赵匡胤早就发兵了,岂会一等就是十几年?当然赵匡胤“天性仁恕”,即使灭了河东,也不会把刘承钧怎么样。当然,最主要的是刘承钧身边没有花蕊夫人这样的绝色,不然不出七天,刘承钧也会被赵匡胤给“想”死了,哈哈。

刘承钧已经在河东做了十三年的皇帝,威福享尽,大限也快到了。北汉天会十二年(公元 968年)的七月,刘承钧一病不起,临死前持郭无为之手,泪流满面,让郭无为看他薄面,好生辅助刘继恩,能活哪天算哪天吧。未已,刘承钧病死。

刘继恩在养父死后,还没敢立刻继位,先派人到契丹告哀,得到耶律璟的允许后,才放心的在太原称帝,并尊养父为孝和皇帝。契丹人是如何对父祖熙气指使的,刘继恩清楚的很,他根本不敢招惹契丹人。

而汴梁城中的赵大皇帝,听说刘承钧死了,大喜,也顾不得曾经许给刘承钧的“千金之诺”,本来就是哄弄小孩子的嘛,何必当真。北汉天会十二年(公元 968年)八月,赵匡胤布局河东,对刘继恩下手。以昭义军节度使李继勋、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党进、宣徽南院使曹彬为一路,建雄军节度使赵赞、绛州防御使司超、隰州刺史李谦溥为一路,棣州防御使何继筠、怀州防御使康延沼为先锋,北上伐汉。此时的刘继恩正在城外为养父守灵,虽然古训“礼不伐丧”,但相对于“礼”,世人更看重的是利,礼是虚的,利才是真的。

宋军大进,在洞涡河一线大败北汉军,北汉军民看赵匡胤这次来绝非是顺走几头牛、几只鸡那么简单,恐怕这次刘继恩真的躲不过去了,人心大乱。北汉供奉官侯霸荣是个反复小人,曾经在刘承钧和赵匡胤之间来回穿梭(想起李仁达来了),侯霸荣见势不妙,赵匡胤实力太强,刘家的快要失势了,不如借刘继恩的人头去投赵匡胤,立下大功一件。

北汉天会十二年(公元 968年)九月,侯霸荣趁人不备,窜出城溜到刘继恩居室,横刀大喝:“宝贝,拿头来!”刘继恩正在哭丧,见侯霸荣执械进来,大惊失色:“做甚?”起身就逃,但没跑两步被侯霸荣追上,一刀杀死。刘继恩从即位到被杀,只有六十六天,死时三十四岁。

宰相郭无为闻变,速遣甲兵来拿侯霸荣,侯霸荣只恨自己被双翅膀,被官军活捉,乱刀劈死,为刘继恩报了仇,随后众人迎立刘继恩同母弟刘继元即位太原。不过坊间一直传言,是郭无为派侯霸荣刺杀刘继恩,然后再杀侯霸荣灭口的,不过史书上也没有确凿证据,只是“并人疑无为初授意于霸荣,后杀之以灭口也。”

刘继恩“纯孝”,而他的这个同母弟刘继元却心肠歹毒,上任后开始烧火,第一把火烧向世祖刘崇的儿子们,刘继恩杀掉刘镐、刘锴、刘锜、刘锡这四位叔父,刘崇的小儿子刘铣机灵过人,假疯卖傻,侥幸逃过一劫。随后刘继元又想起自己发妻段氏被养母郭氏欺侮过,虽然后来段氏发病身亡,但刘继元却把这笔账算在了郭氏的名上,派腹心人范超在孝和皇帝灵前绞杀了郭氏。

刘继元觉得该死的人都死了,浑身轻松。可惜刘继元天生就不是一个享福的命,他想轻松,赵匡胤还不答应呢。没过几天,宋军主力就杀到太原城下,赵匡胤写信给刘继元:“尔若知机,朕不负你,拜尔节度平卢军,另,郭无为可守安国军。”郭无为没想到自己在赵匡胤的地位如此之高,琢磨起来:“跟刘继元这个小国寡君实在捞不到多少油水,不如跟着赵匡胤做大镇节度。”动了心。

可刘继元却觉得这买卖太不划算,平卢军地处山东,周边都是赵匡胤的人马,何况赵匡胤也不会让自己掌兵权,被赵匡胤当鸟养着,还不如自做小国皇帝。刘继元手下多不同意,郭无为不想放过这个好机会,开始演戏,拔剑狂号,做自杀状。刘继元不清楚郭无为肚里有几条蛔虫,忙下座制止郭无为,并坐于上,问: “公何苦如此?”郭无为假装好人,叹道:“陛下大误矣,河东军数万而已,怎么能挡住宋军百万虎狼师?不如从了宋主,至少还能保全富贵。”

刘继元脸色难看起来,知道郭无为想当宋朝的安国军节度使,不想和自己穿一条裤子了,当然不从,继续死守。并急使告于契丹,耶律璟不敢大意,北汉天会十二年(公元 968年)十一月,耶律璟遣南院大王耶律挞烈率军来救太原,宋军暂时没得手,又见契丹援军前来,只好后退。

从客观形势上来看,郭无为说的很有道理,区区河东,无论如何都不可能顶住赵匡胤,灭亡是迟早之事。只是郭无为劝刘继元降宋并非出于公心,而是出于私利。历史上那些“为了统一而曲线救国”的豪杰们也都是这样,降敌虽然出于私计,但他们“客观”上却“顺应”了历史潮流,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肯定 “曲钱救国”,谁就敢说当时赵匡胤就一定能统一天下?

李存勖何其强?夷强梁,败契丹,扫两川,威震天下,结果如何?刘继元虽然国小兵弱,但在李克用之时,谁能想到朱梁居然被李克用的儿子灭掉?应该结合现代的历史发展,再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来审视历史,因为历史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纯粹以现代眼光看历史,必然会犯下主观的错误。

赵匡胤此时又改变“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决定先拿刘继元开斋,北汉天会十三年(公元 969年)二月,赵匡胤亲征河东,留皇弟赵光义守汴梁,大军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