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小康时代五代贤君李嗣源(第2/7页)

人事安排向来是中国政治活动的一个焦点,古代也不例外。李嗣源罢免了豆卢革,但却没有具体的人选,他让两大重臣安重诲和任圜荐举人才。这二位本就不没穿一条裤子,自然要利用这个机会党同伐异的,安重诲听从狗头军师孔循的建议,推荐了太子宾客郑钰和太常卿崔协,而任圜又说御史大夫李淇可堪大用,两人各持一词,互不相让。结果李嗣源却说:“朕着学士冯道不错,”冯道连升数级,进了“上书房”,同时入选的还有崔协这个安党成员。

这样的安排很不妥,打破了权力平衡的潜规则,崔协入选即让安重诲觉得皇帝偏向他,又让任圜受到了打击,这样只能加剧两人之间的斗争。在两大权臣互相制衡的政治格局中,不能让一方压倒另一方,否则胜出的一方便会得寸进尺,最高权力便会受到严重挑战。

任圜对此极为不满,虽然没敢公开指责李嗣源,但在日常的会议中,任圜的不满情绪还是不由得的流露出来。有一次他和安重诲在李嗣源面前争论公务人员出差经费的问题,任圜乱发脾气,让李嗣源很不高兴。

退回内宫后,便有宫女乘机说任圜的坏话:“奴婢从来没有见宰相议事时如此意气用事,可能是他没把皇帝放在眼里吧,不然也不敢这样。”李嗣源一听脸色立刻沉下来,没多久,便罢免了任圜。任圜也乐得清闲,回家准备颐养天年,可没想到安重诲还是没放过他,劝说李嗣源赐死任圜(任圜象极了明隆庆首辅高拱)。

安重诲对孔循很是高看,可没想到孔循却嫌安重诲这根枝头不大,想另寻高枝。正好,李嗣源想为已经成年的三子宋王李从厚娶妻,听说安重诲的女儿不错,便要与安重诲结为亲家。可孔循却劝安重诲“相公现在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没必要再结皇亲。”安重诲觉得有道理,便婉言谢绝了皇帝的好意。安重诲是个粗人,哪有老狐狸孔循的花花肠子多,孔循趁机用重金结交李嗣源的宠妃王氏(刘鄩的侍妾花见羞),希望王氏能劝说李嗣源为李从厚迎娶自己的女儿。王氏在李嗣源面前一言九鼎,果然喜讯传来,孔家女儿入选王妃。安重诲一听,差点没气死,大骂孔循是个老狐狸,大滑头。

虽然李嗣源在用人问题上举措失当引起党争,但毕竟他还是有致治太平的愿意。但有人却不希望天下太平,五代时期,战乱对百姓来说是灾难,但对某些军阀来说,战乱却是他们富贵的来源,所以太平对这些靠战争吃饭的军阀来说简直就是灾难,驻节汴州的宣武节度使朱守殷便做如是想。

天成二年(公元 927年)十月,李嗣源准备视察汴州,但却被朱守殷理解成了李嗣源要仿效汉高帝刘邦云梦故事,在汴州拿掉他,朱守殷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便起兵造反。李嗣源一听那还了得,立刻将“巡幸”变成“亲征”,让宣徽使范延光和宝贝女婿石敬瑭打头阵。李嗣源随后率大军赶到汴州,下令攻城,城中的官民纷纷逃向官军,朱守殷成了光棍,没奈何,只好聚族自杀,到阴间做皇帝梦去了。李嗣源扑灭叛乱,留下石敬瑭驻守汴州,率军回洛阳。

虽然平定了朱守殷,但想让天下太平,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天成三年(公元 928年)的四月,义武节度使王都在定州又反了,距离上次朱守殷叛乱仅有半年的时间。王都是前义武节度使王处直的义子,义武军从唐末到李嗣源时期都一直处在半独立的状态,和中央政府只维持表面的从属关系。

朱守殷造反是纯粹的军阀叛乱,而王都之所以造反主要还是因为他和李嗣源是两个完全对立的政治集团,王都的女儿嫁给了唐庄宗李存勖的儿子魏王李继岌,关系极“铁”。李嗣源夺取了本应由李继岌继承的后唐政权,王都没当上“皇帝他丈人”,当然仇恨李嗣源。

李嗣源早就想拔掉这根刺,之前由于局势不太稳定,还不便动手。现在感觉机会差不多了,便公开和王都撕破脸皮,派出宋州节度使王晏球讨伐王都。王都知道自己力量难以对抗中央军,便盛情邀请契丹出兵,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石敬瑭的未来小干爹)新立不久,也想利用这个机会树树威望,便派酋长铁刺发兵前来。王都仗着契丹兵能打,在嘉山(今河北曲阳附近)和王晏球的中央军大打出手。可没想到中央军挺难对付,联军被狠狠修理一通,王都狼狈窜回定州。王晏球率军攻打定州,这时契丹主耶律德光不甘心他对中原的“处子战”如此收场,又派涅里衮等人前去救援。

王都又来了精神,又下战书约王晏球决战,王晏球非常高兴的接受了邀请。两军在曲阳城南大战,唐军士气很盛,联军不是对手,被唐军杀的横尸遍野,契丹军死伤大半,剩下的弟兄们见势不好,全都溜回家乡去了。王都又一次窜进定州,死守不出。一直坚守了八个多月,直到天成四年初,王晏球才在定州将校马让能的“帮助”下攻破定州,王都举族自焚,契丹酋长铁刺被俘,押到洛阳处斩。

耶律德光一听败报,气的直跺脚,没想到李嗣源这么不好惹,但他没有甘心失败,毕竟中原的富饶对于他这个游猎皇帝来说具有不可抵抗的诱惑力,他一直在寻找机会。

平定朱守殷和王都叛乱以后,各地藩镇都老实了一阵子,不敢在这个时候冒尖,李嗣源在军民中的威望已经超过了李存勖,想反也没机会。李嗣源好不容易迎来了相对和平的时期,开始偃武修文。

李嗣源虽然是行武出身,但骨子里他并不是一个凶狠好斗之人,“为人纯质,宽仁爱人”,这一点和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很相似。说到赵匡胤,倒想起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来,就是唐明宗李嗣源天成元年(公元 926年)的某一天晚上,焚香祭天,说:“我无才无德,让我做天下之主实在勉为其难,天下大乱已经上百年了,希望上天能怜悯苍生,早日出一个圣人,救黎庶于水火。”,果然,当天夜里,在洛阳夹马营中降生一个男婴,就是后来实现统一的宋太祖赵匡胤。这个故事来源并不太可靠,源出北宋名臣王禹偁所著的《五代史阙文》明宗条,很可能是宋朝人为了美化赵匡胤而捏造出来的。

李嗣源曾经和翰林学士赵凤谈及君臣关系,李嗣源很感慨的对赵凤说:“先帝为了褒奖功臣,曾经赐给我和郭崇韬、李继麟免死铁券,可结果郭李二人皆被灭族,朕也差一点成先帝刀下之鬼。”赵凤的回答很有道德力量:“皇帝把仁爱放在心中、行于事中就足够了,没有必要搞什么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