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远方的消息(下)(第2/4页)

而且还出现一种情况。因为契丹加强巡逻,有些契丹商人看出商机,既然帮助捎带书信都能拿到钱,为什么不能捎带人呢?于是原始的蛇头出现。只要交纳一批钱后,夹杂在商队里。现在两国全面开放商贸嘛,商业来往密切。然后光明正大的进入宋朝边境。

有的契丹大臣看到这种情况,便说了,禁止商贸。没有商业来往,这些事即便是发生,也不会如此严重。

可耶律焘蓉站出来了,她没有辨驳,只问了两句话:“我们从宋朝得来的七千万贯究竟到了哪去了?还有究竟有多少涌向宋朝的百姓是连饭也吃不饱的?”

七千万贯,除一部分留作军用外,也投入了一笔资金到了民用上,可不多。还有笼络各部打赏了许多,剩下来让契丹贵族瓜分了。然而他们拿了这些钱后,没有投入民用,反而学着宋朝富商的豪阔,大肆购买奢侈品,其中包括宋朝的丝绸与玻璃制品,其实许多钱倒留回了宋朝。

如果按照耶律焘蓉与萧孝穆的想法,将这些钱全部投入到国家用费上,包括开发技术,民用军用等等。那么就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毕竟契丹人口数量少,这么分摊下来,每个人所获都不会太低。

可现在契丹衰落,朝廷威信降低,辽兴宗需要各个贵族与部族支持。结果在他们强烈要求下,不得不交出大部分钱款来。

但在萧孝穆的治理下,契丹还是能唯持得过去。只是因为与赤脱脱的数次战争,死伤惨重,导致契丹人许多家庭妻离子散,反过来不得不加重税务。但饿死人的情况还是很少发生的。

现在出现大理逃往宋朝的局面,一部分是因为逃避战乱,一部分是两国收入悬殊太大。与草原相比,宋朝还是有许多不公平的情况,但在契丹人眼里也是天堂了。

这些大臣哑口无言。耶律焘蓉说完后,立即引来许多附议之声。无他,这些官员家中也有投资,一旦禁商,他们损失也很大。

耶律焘蓉等他们说完了,又问了一句:“要知道通商让国家带来多少收入,你们有没有算过?”

契丹现在失去了幽云十几个州,这一年发生了几次大的战争,小战争更是不计其数。不是收入不足,而是开销太大。可以说不管是资金流向宋朝,还是流向契丹,契丹商业税收增加许多。但耶律焘蓉还没有动作好,收入增加,可资金却越来越集到少数人手上。反过来民族矛盾激化。耶律焘蓉同样也是一愁莫展,这一点不是她智慧不足,毕竟她不能做到象宋朝那样,将矛盾转移到新大陆上。剥削狠了,咱们离乡出走,照样有一口饭吃。

那怎么办?不能眼看着宋朝这个软刀子割,虽然很温柔,也是致命的温柔。最后逃不了象西夏那样的命运。

怎么办?还是加强巡逻,同时下令契丹商人不得在宋朝居住时间超过半年。不管你带了多少人前去宋朝,可半年后人得回来。还有派使者到宋朝,不是宋朝杨文广带回来种子嘛,给我们契丹一批。这是当初协议就签订好的。只有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增加,百姓不愁温饱,宋朝的蛊惑力自然会下降。

赵祯一听,行啊,给你一批种子。可我们种植的本来就不多,加上驻军吃掉不少,想要多很难了。你们慢慢去耕种吧,只要有本事等到那一天。

张方平更是一笑。石坚早就写了一封信给他,布置好了。这不是打短工嘛。行,来多少用多少。大不了半年后让你们回去报个道。虽然不能准确安置下去,可在宋朝生活惯了,他们还愿意回去?最主要耶律焘蓉这条条令通过后,契丹百姓进入宋朝更加公开化,有人先到了宋朝,挣了钱后,立即将家人引渡回来。一家子一起在宋朝挣钱。

于是民心更加沸腾。

从秋天开始吵,一直到了新年过去,还在吵。

其实到了现在这地步,耶律焘蓉心里也充满了悲观。

过了元宵节,耶律焘蓉终于从契丹启程,前往宋朝。

石坚并没有过问夏竦的案件发展。虽然朝廷还是有邸报送到他府上,让他得知许多消息。

因为案子发生在黔州,陈希亮带着苦主——高家的两个儿子以及一群办案官员前往黔州取证。

这是一个遥远的路程,来回加上取证没有四五个时间,根本是不可能的。可是夏竦却在朝堂上大诉苦水,说自己被高相国冤枉了。他还装模作样的写了一封罪己的奏折,上报了赵祯,说了自己在这件事中有错误,这份奏折写得花团簇簇。同时还派了下人再到高家请罪。

除了少数知道夏竦根底的人,还真有许多人让他迷惑了。认为他真被高相国误会。可这件事儿夏竦做得也不光彩,难道黔州没有漂亮女人吗?为什么要招惹大理的夷人女子?

但凭这一点,能将夏竦怎么样?

石坚听后,冷笑。明白,本来事情过了很久,线索缈茫,再加上这么长时间,就有一些线索也让夏竦掐断了。夏竦这是吃了定心丸,认为此案破不了的。

可真是如此?

不过石坚对于此案,也没有做任何表态。他继续在写书。《墨子正解》刊印出去。如石坚所料,因为墨家几乎无人继承,也没有人关心,结果这本书从纠正到刊印,几乎一点风波也没有。

这时候博文馆终于赶在大风雪,天寒地冻来临之前,修建完毕。在朝廷协助下,集中了许多大儒,还有一些宗教人士,结果连张无梦也再次无耻地跑过来。不但道教的一些领袖,佛教以及国内的天主教、什么伊斯兰教还有其他的一些教主派主动来人。玉素甫亲自送了十几个伊斯兰教的大师前来京城。

不放心。石坚不信神不信鬼的,让他编修教义,天知道编到最后成了什么玩意?

同时还有各个外国的一些人士,在这里石坚主要想引进一些古希腊文明,开阔宋人的眼界,不要以为外国都是番邦,也有发达的高度文明。这是好事。

乱蓬蓬的一团,几乎全部开工。石坚也没有办法一本本地查看编修。让他们自己写,写完了拿来给他审阅,然后再修改,再讨论,这样反复再三,取得一致后刊印。

但石坚终于开始对一些主要经义动手了。

这次还是没有对《论语》、《春秋》、《诗经》等书下手。虽然以前写过一本由后人经验组成的《伪尚书考》,可那是考证真伪,只要找出证据就行了。现在却是修改其含义,两者的区别截然不同的。因此要一步步来,最后形成一个良好的反应,才攻克这些难关。

一旦所有重要的经义修改完成,以后朱子想校正诸子百家,提出理学,也会被人视为伪籍,而不会受人重视。这件事的成功与否,比收回幽云路的意义重大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