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行仁政的真实后果(第3/5页)

但是,这里面还藏着问题呢。

又是那个伪造《尚书》的问题——不错,这篇《仲虺之诰》是伪造的。《孟子》里引用的这几句《尚书》在今文《尚书》里没有,于是被别有用心之人取了来,敷衍成篇,做出了这个赝品。

所以,孟老师这话到底出处在哪里,现在已经搞不清了,他老人家当时看到的《尚书》和后人看到的肯定面目上大不相同。或者说,他当年也只看到《尚书》有“葛伯把送饭的人当成仇人”这么一句话,可具体细节则或是当时传言,或是根据“天理人情”想当然出来的。

孟子下边说的话“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和假《尚书》的内容如出一辙。(“大王您征讨东方,西方的戎族就埋怨您;您征讨南方,北方的狄族就埋怨您,大家都说:‘怎么不先攻打我们这里啊?’凡是被大王您的军队侵略到的地区,老百姓都欢天喜地,大家都说:‘大王您给了我们新生啊!’大家对您早就是众望所归了。”)造假的人恐怕就是从他这里搜罗来这么几句话,敷衍成篇,如果我们倒因为果,那就该有误解了。

孟子接着给万章讲商汤的第一桶金:

商汤发动战争可和别人大不一样,你别以为侵略军全像日本鬼子那样,商汤的侵略军一来,做买卖的还照样做买卖,种地的还照样种地,只是以外国暴君为首的一小撮人大祸临头罢了。正所谓“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知道及时雨宋江的外号是怎么来的吗,八成就是从这句话转出来的。这一来,被侵略国的老百姓都高兴坏了,大家从来没想到过,原来祖国被侵略竟然也会成为一件爽死人的事情。《尚书》里说:“大王快来侵略我们吧,先侵略完了我们再去侵略其他国家,您要来了,我们就能从做牛做马的悲惨处境中解放出来了!”

——孟子引的《尚书》这句话的原文是“徯我后,后来其无罚”。

咱们再来核实一下《尚书》,别看孟老师是圣人,但圣人的话也未必都靠谱。——嗯,《尚书》里确实有这句话,是在“太甲篇”。

太甲是哪位?前两本书里大概提过,后文也还会出现,这可是商朝非常著名的一位君王。他的著名倒不是因为他多能干或者多坏,而是因为他曾经很坏,结果被手下一个叫伊尹的大臣给流放掉了,后来他又变好了,伊尹又把他接了回来,让他继续为王。这真是个很传奇的故事啊,只有在无法考据的上古历史里才可能出现。现在,孟子引的这句话就是伊尹对太甲说的。太甲这时候正在流放地洗心革面准备重新做人呢,伊尹又来教育他,给他讲当年他爷爷商汤王是靠了怎样的仁德才打下了这片天下,说商汤带领侵略军攻打外国的时候,外国老百姓都说:“大王快来侵略我们吧,先侵略完了我们再去侵略其他国家,您要来了,我们就能从做牛做马的悲惨处境中解放出来了!”原文是“徯我后,后来无罚”,正是孟老师方才的引文,不过差了一个“其”字罢了。

读书要知道互证,这本书里讲的事情和那本书里讲的同一件事情要参照来看,有时候这是对一件事情不同视角的观察结果,有时候则是不同立场的观察者各讲各的道理。看来《孟子》和《尚书》相互印证,结果还是很喜人的嘛。

——如果这篇“太甲篇”是真的,那就真的很喜人了。

造假的家伙就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好啊,你去互证好啦,咦,《孟子》里这么说,《尚书》里也这么说,这事八成就是真的啦!

可其实它是假的。

嘿嘿,我早就说过这个“太甲篇”是假的了,上本书讲过“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还记得这句话出自哪里吗?不就是这个“太甲篇”吗?

一点一滴积累,慢慢你就知道一本假书是怎么出炉的了。

接着听孟老师的。他老人家这回回答万章的问题全是引经据典的,看来这问题还真不好回答,多听听古人的成功经验好了:

讲完商朝再讲讲周朝,周朝的开国战争也不比商汤逊色。当年有个攸国,对周人不大服气,周王就去打人家,当然了,打的只是攸国的国君,对攸国的百姓还是要安抚的。攸国的老百姓真的太感人了,谁也不帮着自己的祖国打自卫战争,反倒投靠了侵略军,谁要是能有幸见到侵略军的头子——也就是周王——跟侵略军头子握过手,那能美得一年不再洗手!他们还把黑色和黄色的束帛(就像现在商场卖的布是卷成一卷的)装在大筐里献给侵略军呢!(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匪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

孟子接着说:“这说明了周朝初年东征攸国的战况,攸国的官员们送来黑色和黄色的束帛,老百姓没那么值钱的东西,就送来得胜汤、得胜饼——”

万章听着纳闷,心说这是义和团的事吧?

孟子接着说:“由此可见,周王出征攸国,只是灭掉攸国的暴君罢了,不但没有伤害攸国的老百姓,还把他们从暴君统治下的水深火热的生活里解放出来。《太誓》上说:‘我们耀武扬威,攻入邘国边疆。杀掉邘国暴君,坏蛋全都杀光。娃哈哈,娃哈哈,这样的功绩比商汤还要辉煌!’”

《太誓》这段话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攻打邘国,有人说是攻打商纣王,到底是打谁,我们就不管了,知道打的是个暴君就行了,考据问题照例留给专家。

孟老师这番话里引了两段书。一开始那段他没说出处,但一看文字风格就是《尚书》,说的是周武王东征的事情;后一段是《太誓》,这是《尚书》里的一篇。他老人家这回是跟《尚书》干上了,咱们也跟着干吧。

奇怪,前一段文字却在《尚书》里找不到,只有一处类似的地方:“肆予东征,绥厥士女。惟其士女,篚厥玄黄,昭我周王。天休震动,用附我大邑周。”这句是出自《尚书·武成》,讲的是周武王灭商的经过。这个“武成篇”我在上本书里已经有过一些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多说了,反正它很有名就是了。从这几句看来,武王开国和商汤王开国好像如出一辙啊,谁也不是为了贪图私利,都是讨伐暴君,吊民伐罪。反正历史都是他们这些胜利者写的,宣传工作也都是他们做的,被讨伐的那些“暴君”是不是没被打死也得被对手的宣传攻势搞得窝心而死,这我们恐怕永远也不会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