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教育课程是什么?(第2/2页)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如果抛开夏和夷这两个特定概念,把孟子这话放大一些来看,意思无非是:发达地区影响落后地区,而落后地区很难影响发达地区。即便拿到现代,也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国际上历来出现过好几种世界语的方案,到现在全都无疾而终,是英语成了世界语。想起有同胞提出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儒家思想发扬光大,看来这得等中国靠着传统文化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强国之后才会赢得“用夏变夷”的可能啊。

话说回来,孟子这里说这两句话,完全是针对陈相个人的。咱们听听他下边怎么说。

孟子说:“你的老师陈良本来是楚国的土著,却倾慕于周公和孔子的学说,于是从南方到北方,来我们中国学习。”

——咦,且慢,先暂停一下。孟子是这么说的吗?这不是明摆着搞分裂吗?这不是不拿楚国人当中国人吗?

孟子确实就是这么说的。咱们再看看原文:“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前文已经说过,楚国和周朝严格来讲应该是两个对等的国家,从当时的实际生活来看,中原各诸侯从来不把楚国当自己人,认为楚国人都是外国蛮子,而楚国也不愿意受这个窝囊气,迅速发展,迅速扩张,势力越大也就越不把周人势力放在眼里。而且,楚国后来疆域极其辽阔,和中原文明南北对峙。不少人认为在战国末期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不是秦国而是楚国,那么,如果当时真是楚国一统天下,严格意义上说,华夏政权在那时候就结束了,就被外国给灭了,其性质几乎和蒙元灭南宋、满清灭大明是一样的。

这可是当时的实情,如果就历史说历史的话,屈原可得算是伟大的外国诗人。对了,屈原的思想很儒家,郭沫若觉得他没准儿就受了陈良的教育。要真如此,屈原和陈相还是同门呢,和孟子也论得上一点儿关系。

有细心的人可能已经从孟子这句话里看出了一些端倪。孟子说“陈良,楚产也”,不说“陈良,楚人也”,这很奇怪哦,说人家陈良是楚国“产”的,这是不是有点儿嘲讽的味道?

呵呵,仔细是好的,但这可错怪了孟老师。“产”这个字和“生”意思大体差不多,我们不是有个常用的词叫“产生”吗?李斯那篇著名的《谏逐客书》里说“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就是这个用法。

这句里的另一个疑点是,孟子说陈良“北学于中国”,这里的“中国”是什么意思呢?

刚才说了,前文也说了,楚国人在当时是外国人,可是,即便如此,也应该说“北学于周”,或者“北学于鲁”似乎才更合情理啊?

“中国”一词由来很早,从甲骨文看,“国”和“方”有同义,商代称方,周代称国。中国有狭义有广义,狭义指首都,广义指整个周人的统治区。孟子这里是用广义——周人地盘不大,北方有狄族,南方有蛮族,西方有羌族,东方有夷族,这就是所谓的北狄、南蛮、西羌、东夷,楚国就算南蛮。可实际上这东西南北的没这么规矩,谁是谁根本没这么界限分明,反正外围全是蛮族就是了。周人自己在中间,所以叫中国。中国这个词在当时还没有主权国家的意义,性质上大体相当于我们说“中原地带”。“公孙丑篇”里见过了一个“中国”,当时说过,那其实是指“国中”,也就是“首都的中心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