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注(第2/3页)

[68]柏杨口述,周碧瑟执笔《柏杨回忆录》,第180页。

[69]刘绍唐《红色中国的叛徒》,台北新中国出版社,1951年,第26页。

[70]陈锦昌《蒋中正迁台记》,台北向阳文化,2005年,第82~85页。

[71]译自堀田善卫《上海て》,东京筑摩书房,1969年,第92~96页。

[72]「蒋介石日记手稿」,1945年8月10日。原件收藏於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院。

[73]朝鲜地下组织在1932 年虹口公园置炸弹暗杀日本派遣军司令官白川义则。重光葵时任上海领事,在爆炸现场。

[74]1935年5月,梅津以天津日租界两名亲日记者被杀為藉口,强求国民党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签订「何梅协定」:一,取消河北省内一切国民党党部;二,撤退国民党驻河北省的东北军第五十一军、国民党中央军及宪兵三团;三,解散国民党军分会政治训练处及蓝衣社、励志社;四,罢免河北省主席于学忠;五,取缔一切反日团体及活动。自此,华北危机更趋严峻。

[75]梅津被判处无期徒刑,但於1949年1月死於癌症。重光葵被判七年,服刑五年后假释出狱,并再任外务大臣(1954~1956年)。

[76]《新民晚报》,上海,2005年8月17日。

[77]此段文字转译自Ralph Shaw,“Sin City”, London:Time Warner Paperbacks,1992(newedition).Charles Frederick Ralph Shaw(1913-1996), 英国记者、作家,1937至1945年在上海生活。后据其在上海的经歷写下此书。

[78]《中央日报》,上海,1945年9月21日。

[79]关於此舰资料参见两个美国网站:NavSource Navel History(http://www.navsource.org/archives/10/16/160847.htm)及Grobbel网站(http://lst847.grobbel.org)。

[80]池田敏雄「终战日记」,引自曾健民《1945破晓时刻的台湾:八月十五日后激动的一百天》,台北联经出版,2005年,第74页。

[81]吴平城《军医日记》,台北自立晚报文化出版部,1989年,第190页。

[82]许雪姬访问《日治时期在「满州」的台湾人》,第112页。

83.同前註,第116页。

[84]「抗日战争胜利时的寧波」,参见政协寧波市委员会官方网站(http://www.nbzx.gov.cn/article.jsp?aid=330)。

[85]「抗战胜利甲子祭特刊」,《寧波日报》,2005年8月30日。

[86]徐永昌《徐永昌日记》卷四,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年,第167页。

[8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八一三淞沪抗战编审组」编《八一三淞沪抗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歷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第96页。

[88]龙应台访问陈履安,2009年3月4日,香港。

[89]杨寿「记台湾光復之初」,《南方週末》,2000年4月21日。

[90]同前註。

[91]张拓芜《代马输卒手记:「代马五书」精华篇》,台北尔雅出版社,1999年,第25页。

[92]吴浊流《波茨坦科长》,台北远行出版社,1977年,第5~8页。

[93]彭明敏《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忆录》,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2009年,第60~62页。

[94]杨逸舟《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台北前卫出版社,1991年,第17~20页。杨逸舟,本名杨杏庭,生於1909年的台中州,曾於南京汪精卫政权任教育部专员,亦曾奉内政部长之命来台调查二.二八始末。1948年以难民身分抵台,1987年病逝於东京。

[95]海星高级中学位於花莲县。考卷是普通科平时测验(高中歷史上、下),参见网页http://mail.lygsh.ilc.edu.tw/~lyt012/doc/china1-2.doc。

[96]刘玉章「戎马五十年」之六,《传记文学》,台北,第三十三卷第六期(总第一九九号),1978年12月,第123~126页。

[97]林精武《烽火碎片》,自印,台北,第9页。

[98]龙应台访问林精武,2009年6月26日,台北。

[99]梵竹「一张高尔夫球场会员证的故事:访何既明先生」,转引自蓝博洲《共產青年李登辉:二进二出共產党第一手证言》,苗栗红岩出版社,2000年,第166页。

[100]张良泽主编《吴新荣日记》(战后),台北远景出版社,1981年,第7页。

[101]吴新荣《吴新荣日记全集》卷八,台南台湾文学馆,2007年,第207页。

[102]彭明敏《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忆录》,第64页。

[103]同前註,第64~65页。

[104]同前註,第80页。

[105]龙应台访问萧万长,2009年4月30日,台北。

[106]龙应台访问陈清山、吴阿吉,2009年2月25日,台东。

[107]秦孝仪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五下册,台北中正文教基金会,1978年,第908页。

[108]张拓芜《代马输卒手记》,台北尔雅出版社,1976年,第134页。

[109]龙应台访问张拓芜,2009年4月19日,台北。

[110]参考周婉窈「从比较的观点看台湾与韩国的皇民化运动」(1937~1945),见张炎宪、李筱峰、戴宝村编《台湾史论文精选》(下),台北玉山社,1996年,第185~187页。中日开战后,日本在 1937 年9 月开始徵召台湾人充当不具备正式军人身分的军属与军夫做运输补给工作。第一批台籍军夫参加了淞沪会战。「台湾农业义勇团」在上海郊外开垦农场,提供日军补给。战局扩大后,台湾总督府接著以各种名义招募台籍军属、军夫到中国战线负责后勤,譬如农业指导挺身团、台湾特设劳务奉工团、台湾特设勤劳团、台湾特设建设团等。

[111]「歌声渐稀:台籍日本兵的拉包尔之歌」,《光华杂誌》,台湾,第三卷第八期。2005年8月,第80页。

[112]参见Borneo POW网页(http://www.borneopow.info/young/draw/youngbill.html#13)。

[113]参见Fepow Community 网页(http://www.fepow-community.org.uk)。

[114]李展平《前进婆罗洲:台籍战俘监视员》,南投国史馆台湾文献馆,2005年,第37页。

[115]同前註,第230~233页。

[116]英国BBC报导,2008年12月8日。

[117]卓以佳、杨新华「卓还来」,参见家族网页(上海,http://www.quzefang.cn/zhuohuanlai.htm)。

[118]直到1985年,南京才有第一次的纪念活动。参见南京民盟网(http://www.njmm.gov.cn/cps/site/njmm/myfc-mb_a20050920245.htm)。

[119]陈炳靖「被囚在南京集中营的日子」,转引自十四航空队中美空军混合团CACW网页(http://www.flyingtiger-cacw.com)。

[120]「歌声渐稀:台籍日本兵的拉包尔之歌」,《光华杂誌》,台湾,第80页。

[121]谢培屏编《战后遣送旅外华侨回国史料汇编》卷二,台北国史馆,2007年,第49页。

122.田村吉胜相关资料来自Australia-Japan Research Project网页(http://ajrp.awm.gov.au/AJRP/AJRP2.nsf/Web-Pages/TamuraDiary?Open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