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嘉祐三年,妖星出世(第4/5页)

而当初差点成为他的皇后的王姓女孩儿,在嫁入刘门差不多十年后,因受她的父亲王蒙正(因攀上豪门,也飞黄腾达地做了一个地方官)连累,也受到了惩罚。当时王蒙正犯了一个小错——睡了他父亲身边的一个丫头,生了个私生子,但屁大的事却被上纲上线,王蒙正被开除公职发配岭南,他女儿也因此被赵祯追加了一个特别的处罚——不得再以国戚的身份进宫,王氏一门以后也不得再与皇族通婚。

伤心往事不可追,既然已作他人妇,又何必再见徒增伤感,赵祯用这样一纸意气用事的行政命令结束了他伤感的青春。

纵使没有了刘娥,赵祯发现爱情这块地盘仍然不是他能作得了主的。他废掉了郭皇后,心爱的两个女人尚氏、杨氏却仍然不能扶正。而后期所钟爱的另一个女人张贵妃,也只能等到死后,才能被赋予一个皇后的名分。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时,张美人的伯父不过想谋一个宣徽使的虚职,结果赵祯金口才开,等待他的却是知谰院包拯的口水。下朝回来后,美人问他宣徽使的任命书,赵祯说狗屁宣徽使,没看见老子脸上全是包黑子的口水吗?

赵祯开始明白,作为一个皇帝,他的婚姻是附属在政治之上的,他没有讨价还价的本钱。

这份觉悟让赵祯不再折腾,开始安分守己地做他的皇帝。

皇帝本分了,天下也就安宁了。臣子们要的不就是这个效果吗?

时间一天天流逝,赵祯却发现了另一个危机,他体内的精子和他一样暮气沉沉,活跃不起来,无法抵达温暖的另一个河岸,即便到达了,也没能变成一个带把的大胖小子,即使是一个大胖小子,也不幸早年夭折。

嘉祐三年时,四十八岁的赵祯仍然没有一个儿子,他的江山和帝国随时可能旁落外人之手。

没有谁对赵祯的境遇表示半分同情。对于北宋的帝国文人们来说,只要帝国的江山依然姓赵,他们的幸福生活就算买了长期保险,接班人,那是必须得有,不管他是不是赵祯的儿子。

他们没有时间来等待赵祯的努力,进入嘉祐时期,确立帝国的接班人,就成了帝国文臣武将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他们纷纷向赵祯发难。

第一个向皇帝开炮的是范镇。

在名臣云集的嘉祐时期,华阳人范镇只能算是不入流的二等角色,虽然在嘉祐年间他的官已做到了知谏院,但如果不是在帝国继承人的问题上老范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话,他可能永远消失在历史的海洋中。

范镇的牙口好、耐心足,大有不撞南墙头不回的意思。在嘉祐二年,他一连就继承人的问题上了十九道书,时间跨度有大半年,保持着让赵祯每星期一上班就收到一份请愿书的频率。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为这事老范头发全白了。

赵祯面对老范的连环攻势只能选择被动性防守,把范镇调离知谏院的工作岗位。

事情当然没完,嘉祐三年,更狠的角色又站出来了。

除了包拯还能有谁!

翻开这位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青天的生平,你会发现,包拯能够在真实的历史中名垂青史,倒并不是如民间传说中的那般断案如神。“包青天”在开封府,也只干了短短一年,没办过多少刑事案。而他的辉煌政绩,其实用一个字就能概括——谏。

包黑子为官二十多年,遇神谏神,遇佛弹佛,无论你是谁,只要有错,他就敢谏敢弹。

在包龙图的个人文集《包拯集》中,收录了他一百七十四篇奏议,其中五十多篇是弹劾本朝重要官员,被公开指名道姓的有六十多人。

当时人们都已经给他起了第二个名字——包弹。

包弹甚至从一个名词变成了一个动词,一个文化俗语和流行用语,官员们那时见面,常用的一句问候语就是——嘿,哥们,最近你被包弹了没有?

当谏官能当到包拯这样水平的,史上只有一个人能和他并肩齐美,那就是唐朝的魏征。

老包这次为节约办公用纸,报告懒得写了,直接在朝堂上开门见山。

老大,帝国继承人的问题,我们也不知在你耳边念叨多少回了,你老是推三阻四,到底是什么意思(东宫虚位,数有言者,未审圣意何久不决)?现在的帝国就像一部脱保的法拉利,出车祸了咋整?你这样对得起先皇列祖列宗吗?

赵祯刚喝下的一口铁观音一下全喷出来了,包黑子你他妈的也太不仗义了,当着这么多员工的面狠踩我赵祯的痛脚!一怒之下的赵祯把茶杯摔了个粉碎。

包拯,那你看谁来当太子?你来定好了(卿欲谁立)!

朝堂上下一片哑然,等待着暴风雨的来临。

包黑子抬起头,口水又漫天地朝皇帝奔去——你问我立谁,啥意思?怀疑我想谋逆?立太子,那是整个帝国的利益,是为我老包一个人吗?你没儿子,我今年快七十了也没儿子(包拯之子五年前已病逝),我以后能沾新老板多少光!我是为我个人的私利吗?就算你今天杀了我,诛俺九族,立太子的事也得摆上台面,有个说法(臣为宗庙万世计耳,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行年七十,且无子,非邀后福者)。

包拯洪亮的声音在朝堂回荡着。二人的目光狠狠对视着,努力用眼神杀死对方。

有这样不怕死的大臣,赵祯有什么办法——当然包拯也不用怕死,因为在北宋帝国,还没有冲撞皇帝而被砍头的文臣。得罪皇帝,顶多不过去海南旅游两年。

仍然是赵祯眼神先投降,开始流露出更多的乞求(老包,再给俺老赵一个机会,让俺再试试,最近武夷山老道开的那副中药很不错)。

包拯心一软,想起了自己每每下班回家,坐在空荡荡客厅中的孤独与凄凉,给了赵祯一个台阶下,把话题转向宫廷吏治等不痛不痒的话题上,结束了嘉祐三年北宋帝国君臣间最为激烈的一次交锋。

不要以为这种事只有千年难遇的包青天敢做,在嘉祐三年的北宋文人中,只有更狠,没有最狠,赵祯手下的文臣们紧跟在包黑子的后面,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地向他们的皇帝“下着黑手”,目的只有一个,刺激老板解决帝国继承人的问题。

当年,赵祯想给张贵妃的伯父张亮佐搞个宣徽使的官做,除了遇到包拯的口水外,殿中侍御史唐介(字子方)也是“动物凶猛”,包、唐二人合力,赵祯当然招架不住,只有找帮手和借口,说老张任职的事情可是中书省通过的,你看文丞相的签字是白纸黑字写在上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