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苏联支持犹太复国主义政策的形成(第4/4页)

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1948年1月给国内发了一封长电报。凯南提出,美国应该改变其在巴勒斯坦地区的政策,因为分治政策将为苏联向中东地区派驻军队提供方便。苏联军队将会被用来在巴勒斯坦地区维持秩序。苏军进入巴勒斯坦将有利于苏联政府在当地派遣间谍、开展宣传、颠覆当地的阿拉伯政权,并用所谓的人民民主政体取而代之。莫斯科在巴勒斯坦驻军则意味着苏联将从侧翼包抄希腊、伊朗和土耳其,并对美国在地中海东部的势力范围构成潜在的威胁。根据凯南的判断,苏联暗地里将会为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提供武器,使得当地的混乱局势进一步加强。最后,凯南得出结论,巴勒斯坦分治计划有利于苏联实现自己在中东地区的战略目标,该计划将动摇当地的非共产主义政权的统治基础。[68]

乔治·凯南这位美国遏制政策理论之父的电报,显然引起了美国政府的关注。加之巴勒斯坦的局势不断恶化,杜鲁门总统感到有必要对巴勒斯坦政策进行调整。1948年3月19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奥斯汀向安理会建议:“鉴于巴勒斯坦的局势日益恶化,我国政府认为应由联合国托管委员会在巴勒斯坦建立临时托管以维持和平。”[69]

美国代表的这项建议意味着美国在分治政策上的倒退。1948年3月30日,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葛罗米柯在联合国安理会第275次会议上发言,谴责了美国阻挠联大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实施。葛罗米柯指出:“美国并不关心巴勒斯坦前途问题以及阿拉伯和犹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的公正解决,而只是关心它自己在近东的石油利益和军事战略地位。”[70]

尽管苏联方面反对,但是联合国安理会依然决定在1948年4月1日召开特别会议,对巴勒斯坦的未来前途进行讨论。4月9日,莫洛托夫在给斯大林的报告中汇报了他给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葛罗米柯下达的最后指示:苏联代表团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立场是捍卫巴以分治计划,反对美国提出的托管方案。[71]

当美国的巴勒斯坦政策出现反复的时候,只有苏联依然坚持支持巴以分治决议。从1947年5月14日葛罗米柯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时起,苏联已经成为犹太复国主义者最强有力的支持者了。

与此同时,犹太复国主义者对美国巴勒斯坦政策的转变也表现了强烈的不满,在苏联的支持下,犹太代办处拒绝了美国所提出的对巴勒斯坦进行托管的建议,犹太代办处耶路撒冷政治部领导人果尔达·梅尔松[72]宣称:“我永远也不会同意托管,除了建立独立的犹太国之外,我也不会同意其他任何决定。”犹太恐怖主义组织伊尔贡(Irgun)对“背叛了犹太人事业的美国人”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他宣称:“如果美国军队被派往巴勒斯坦来实现托管的话,我们将与之决一死战,我们对待美国人就像对待英国占领者那样。”[73]

1948年5月14日,在巴勒斯坦飘扬了30年的英国国旗被降了下来,委任统治正式宣告结束。当天下午4点,犹太民族委员会在特拉维夫博物馆举行了简短的立国仪式。执委会主席本-古里安宣读《独立宣言》,犹太国以色列正式成立。11分钟以后,美国政府即宣布“在事实上承认以色列临时政府”。[74]

5月15日,以色列临时政府外交部长谢尔托克给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发了电报:“我满怀敬意地通知您,请求您向您的政府汇报,昨晚,由各个犹太组织选出的犹太国家民族委员会举行会议,在英国的委任统治结束后,以联大1947年11月29日决议为基础,独立的犹太国在巴勒斯坦宣告成立,这个国家被称为以色列。……我以以色列临时政府的名义请求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对以色列国给予官方承认。我希望你们应该尽快地承认以色列国。我相信,它一方面将巩固苏联和苏联人民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犹太人之间的友谊;另一方面,在整体上看将有助于在国际关系中实现和平与公正。我利用这个机会表达对苏联人民的感谢。”[75]

5月18日,莫洛托夫给谢尔托克回电:“我在5月16日收到了你们的电报……我宣布,苏联政府决定正式承认以色列及其临时政府。苏联政府希望,犹太人民主权国家的建立将有助于巩固巴勒斯坦和近东地区的和平与安全。苏联政府确信苏联和以色列的友好关系能够得到顺利的发展。”[76]值得注意的是,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承认以色列的国家。

5月24日,谢尔托克给莫洛托夫发电:“我们收到了你们在5月18日的电报,我们非常感谢苏联政府承认以色列。……希望以色列政府和苏联政府之间建立更加深厚的友谊。我请求你们答复,你们是否同意以色列国立即向莫斯科派遣代表团建立公使馆或者临时代办处,同时请求苏联方面派遣同级别的代表团前往特拉维夫。”[77]

5月25日,莫洛托夫的回电:我在5月24日收到了你们的电报,苏联政府同意以色列向苏联派遣公使或者临时代办。同时,苏联也准备向特拉维夫派遣代表团。[78]

1948年8月17日,苏联驻以色列公使叶尔绍夫向以色列临时政府总理本-古里安递交了国书。[79]8月26日,以色列驻苏联公使果尔达·梅厄也向苏联政府递交了国书。[80]苏以两国正式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