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四

酌拨马队驰赴奉天剿贼折 同治五年正月十四日

奏为遵旨酌拨马队,驰赴奉天剿贼,恭折仰祈圣鉴事。窃臣承准军机大臣字寄,同治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奉上谕:“本日据文祥等奏,奉天剿办马贼紧要,请调乌尔图那逊统带土默特本部兵丁百余名,前赴奉省调遣等语。乌尔图那逊所部兵丁为数无多,谅尚可以抽拨。著曾国藩即饬该员迅带所部,驰赴奉天省城,听候文祥等调遣,勿稍延缓。”等因。钦此。

伏查亲王僧格林沁旧部,臣于上年八月挑留马兵九百六十八员名,马勇四百四员名,归色尔固善统带,曾于八月十七日奏明在案。厥后挑留马兵五百三十三员名,交乌尔图那逊管带其土默特一起,出征年久,残废居多。除酌留数员外,业经全数遣撤回旗。亦于十月三十日奏明在案。

色尔固善所统三起,去秋赴山东一次,现驻河南陈州府。乌尔图那逊所带一起,臣派归刘铭传统辖,久在周家口驻扎。顷据刘铭传文称,已于十二月二十四日拔营赴鄂援剿,又据乌尔图那逊禀称,于二十六日随同铭军前进,并以旧伤复发,请假医治前来。臣批准给假一月,饬令该军随同刘铭传迅速援鄂。现计已八楚境。不特该参领请假医伤,难遽北行。即鄂中贼势正炽,刘铭传攻剿正殷,亦不能将此起马队撤回:且由楚赴辽,程途太远,仅调弁兵百余名,为数太少,诚恐于事无济,反复筹思,奉天实为根本之地,陈州现非吃紧之时,尚可移缓就急。惟有将色尔固善一军派赴关东,归文祥调遣,程途较近,人数较多,当于大局有裨。

色尔固善所统三起中有讷穆锦一起,徐州马勇四百余人,不善放枪,臣已札饬全数遣撤。其伯都讷副都统高福一起,汉军,副都统托伦布一起,共计九百余人,均系吉林、黑龙江弁兵,久从征役。还救桑梓,或可竭力剿办,勉奏肤功。除檄饬色尔固善等即日遵照启程外,所有遵拨马队驰赴奉天剿贼缘由,恭折由五百里复奏,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近日军情并将湖团分别撤留片 同治五年正月十四日

再,捻匪两路入鄂,又有叛勇之变,湖北吃紧,臣檄铭军由光固进援黄州,于十二月二十八日奏明在案。

旋据各路文报,该逆分扰蕲水、罗田境内,四出焚掠。成大吉溃勇虽已招集七营,而军心未定,殊不足恃。张总愚一股,又由楚境折回河南叶、裕等属,并有东窜之意。

刘铭传一军,此时计已抵鄂,未知能力挫凶锋、以纾鄂人之患否?本拟令李昭庆一军迅赴豫省,因湖团一案未清,尚恐稍烦兵力,臣与地方各官再四筹商,议定将安分之唐、赵等团留住徐州,将勾贼之王团、容贼之刁团,逐回山东,勒限正月十五以前撤归本籍,如有抗拒迁延,即派兵剿办。一俟此事办妥,李昭庆即于灯节后统带马步各营驰赴周家口。如张总愚东窜齐省,则令李昭庆跟踪追剿。除湖团一案另行详细奏结外,理合附片陈明。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向师棣病故请恤片 同治五年正月十四日

再,江苏候补知县向师棣,于同治元年投效安庆军营,帮办营务。臣察其器识迈众,条理精详,于二年十月密折保奏,奉旨发往江苏,以知县交李鸿章差遣委用。厥后在营襄事,未遽服官。本年五月随臣北征,驻扎徐州,佐治军书,昼夜辛勤,在营感受寒湿,又因积劳成疾,于十一月十八日病故。

查该员品端志远,方冀其勉成大器,留备异日任使,乃中道云殂,殊堪悯惜,合无仰恳天恩,将江苏候补知县向师棣照军营立功后病故例议恤,以昭激励,理合附片陈请,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请令刘秉璋襄办军务片 同治五年正月十四日

再,臣近来目力昏花,心血愈耗,精神迥不如前,久膺艰巨,终虞偾事,必须得人相助为理,庶可弥缝其失而佐其所不逮。查有翰林院侍讲学士刘秉璋,随同江苏抚臣李鸿章,转战苏、常,屡著功绩。该员志趣坚卓,精实耐劳,籍隶庐江,与淮军均有桑梓亲旧之谊。若令襄办臣处军务,应可联络诸将,独当一面。

现在淮军文武各员,如刘铭传、潘鼎新、张树声等,并蒙圣主鸿恩,次第响用。此外又有翰林院编修张锡嵘,籍隶淮北,其坚卓耐劳,与刘秉璋相等。惟军务阅历尚浅,将来磨厉戎行,多更事变,似亦可为国家肩任艰巨。臣于咸丰十年六月奏请将候补四品京堂左宗棠襄办臣处军务,荷蒙谕旨允准。今臣精力更逊,而捻匪所到之处,纵横三千余里,深恐照料难周,合无吁恳圣恩,饬令翰林院侍讲学士刘秉璋襄办军务,实于大局有裨,如蒙俞允,或令该员驻扎徐州,或驻襄阳、南阳、容臣察看情形,续行具奏,理合附片陈请。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查办湖团酌筹善后事宜折 同治五年二月初八日

奏为查办湖团、分别留遣并酌筹善后事宜,拟议结案,恭折驰陈,仰祈圣鉴事。

窃臣于上年奏复军情折内,附陈,铜、沛境内有与剿捻相关之湖团一案,亟宜查办,以杜后患。今年正月复将通贼之王、刁两团勒限驱逐,安分之唐、赵等团,仍留徐州,先后具奏在案。

查湖团者,山东曹属之客民,垦种苏、齐交界之湖地,聚族日众,立而为团也。该处滨微山,昭阳两湖西岸,南迄铜山,北跨鱼台,绵亘二百余里,宽三四十里或二三十里不等。其在鱼台之团有二,日魏团、任团,其在铜、沛之团有八,日唐团、北王团,北赵团,曰南王团、南赵团,曰于团、雎团、侯团,均以首事者之姓为名,昔之侯团即今之刁团也。

鱼台两团以东民居东境,人数寡而垦地少,一经官为处置,渐以相安无事。惟铜、沛之八团,人数众而垦地多,主客构讼,几成不可解之仇。

溯查咸丰元年,黄河决于丰工下游,沛县等属正当其冲。凡微山昭阳之湖地,铜、沛鱼台之民田,均已汇为巨浸,一片汪洋。居民流离转徙,以为故乡永成泽国,不复顾恋矣。厥后咸丰五年,黄河决于兰、仪下游,郓城等属正当其冲,于是郓城、嘉祥,巨野等县之难民,由山东迁徙来徐。其时铜、沛之巨浸,已为新涸之淤地。相率寄居于此,垦荒为田,结棚为屋,持器械以自卫,立团长以自雄。前任徐州道王梦龄,以其形迹可疑,饬县押逐回籍。继而来者日多,复经沛县禀请,以东民实系被灾困穷,拟查明所占沛地,押令退还。其湖边无主荒地,暂令耕种纳租。经前河臣庚长批准,旋议勘丈湖荒,分为上、中、下三则,设立湖田局招垦,缴价,输租充饷。又饬于沛团交错之地,通筑长堤,名曰大边,以清东民与土民之界限,遂得创立各团,据为永业,此东民初至、留住湖团之情形也。铜、沛之土民,当丰工初决时,流亡在外,迨后数载还乡,睹此一片淤地变为山东客民之产,固已心怀不平,而官长议定,所占沛地押令退还者,又仅托诸空言,并未施诸实事,且同此巨浸新涸之区,孰为湖荒,孰为民田,茫无可辨。沛民之有产者,既恨其霸占,即无产者亦咸抱公愤。而团民恃其人众,置之不理,反或欺侮土著,日寻斗争,遂有不能两立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