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励精图治 第九节(第3/5页)

王雱死后,皇家追赠官爵,入祠先贤祠,备极哀荣。但是这一切,对于王安石夫妇来说,却没有任何意义。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换回已经死去的儿子!

王安石常常不自禁的回忆起过往的种种,想起爱子王雱为自己出谋划策,那种种理想抱负——早知有今天这一日,又岂会有当日之事?偶尔,王安石也会想皇帝赐给王雱的,究竟是什么东西……但是每次想到这些,他都会晃晃头,把这个念头赶开,不愿意深想下去。

“相公,人死不能复生,还须节哀顺便。”智缘大步走近,在王安石身后低声说道。

王安石终于转过身来——李丁文这才发现,王安石比起在汴京之时,神态之间,老去不止十岁,但是那双咄咄逼人的眼睛中,此时却多了一种深深的寂寥与与悲伤。他连忙深深揖礼,非常诚挚的说道:“元泽文章逸发,材不世出,不料天不能容一士,良可伤也。惟望相公节哀顺便,保重身体,使死者有灵,亦足欣慰。”

王安石注视着李丁文,目光闪烁,道:“吾儿去逝,子明亲自撰写祭文,遣使吊祭,吾闻入祀先贤祠,亦有子明建言之功,此德至深,未能面谢。李先生甫来金陵,即先祭拜吾儿,亦必是子明之托,先生回京之日,还望替老夫转达谢意。”

“相公何出此言?无论生前有何误会,我家公子却常常与我辈提起,元泽良材美质,一心为国,有公无私,堪称贤士,国事之分歧不可引为私情之嫌怨。”李丁文态度诚恳谦和,与平时不可一世的神态,宛若两人。

“李先生此来,想必是身怀使命。”王安石的神情,始终是淡淡的深远,连李丁文也难以知道他心中所想。

“相公料事如神。我家公子在这几日之内,便向会皇上提出一系列之政策主张,因涉及朝廷理财之要,公子担心自己年轻少识,或有阙失,故特遣在下东来,向相公请教。这是我家公子给相公的书信。”李丁文一面说,一面从袖中取出一封信来,递给王安石。

王安石接过信来拆开,只见上面写道:“越顿首相公阁下:某愚不量力,而欲有为于天下……”信中不过略表慰问谦逊请教之意。他一眼看过,又将信收起,道:“子明过谦了,《货币乘数效应》一文,我曾见过《西湖学刊》的转载版本,其中道理之巧妙,实非常人所能及。《苏石奏折》之规划,虽则过于骇人听闻,然于长远来看,却也是有利之事。非大有为之人,不敢及此。”

李丁文淡淡一笑,道:“然此次前来就教者,却是之后我家公子又提出的一系列计划。”他忽然走到马边,抽出一支箭来,在地上画了几个圈,在旁边标上“汴京”、“广州”等字样,又画了几条水道陆道相联,便就在此地解说起石越的一系列政策起来。王安石与智缘只是静静听他解说,始终不置一词。

这种态度,竟让李丁文心中亦惶惑起来。石越给他的指示,是要说服富弼、王安石支持自己的政策,特别是解除持兵禁令,以后后续的一系列政策:钢铁产业化,部分军器民营生产等等——实则这不过是军器监改革的进一步而已,军器监的一些军资,已经开始向民间采购,而非采用过往的“进贡”,更不是物无轻重,皆由军器监属下作坊来亲自生产的格局了。但是眼下,王安石的这种态度,却委实让李丁文感到莫测高深起来。他并不知道王安石对于石越的真正观感如何,而这种观感,是不是会最终影响王安石的政治判断,他也不能把握。他在王安石身上感觉的,是一种奇怪的气质——他一时却分不清楚这种感觉是怎么样的性质。

“相公,依贫僧之见,这份计划,最终必然会通过。军屯之利,便利湖广四路,以及四川诸路漕运,有这几个因素在其中,已是十分诱人。而计划尽量不扰民,司马君实等人也不会反对。”智缘待李丁文说完,沉吟一会,便抢先开口说道,他本人十分认可这个计划。

王安石却只是沉吟不语。

李丁文试探着问道:“不知相公以为如何?我家公子说,任何计划,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以他的才华见识,必然更有许多不尽如人意处……”

“子明之识,远在众人之上。”王安石打断了李丁文的话,沉声说道,“只是某虽无大病,然年弥高矣,衰亦滋极,稍似劳动,便不支持,朝中大事,实无精力关心。况且远在东南,亦不当于多论朝事。”

“士大夫当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岂可逃避自己的责任?”李丁文正色责备道。

“肉食者谋之可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老夫已经无意政治,只想退而著书,以老天年。西湖学院所译诸夷之书,虽多有晦涩不可解之处,然亦颇有真知灼见于其中。老夫老年丧子,功名之意已绝,只欲于学问中求一解脱。盼李先生替老夫回复子明,望他能念同殿之情,吾尚有一子一女,便托他照顾。”王安石的回答,让李丁文与智缘都大吃一惊。

“相公之才,只怕天子不许隐居。”

“老夫已上表请求致仕,君臣相知一场,想来皇上会许我。”

“相公,此事亦非元泽之愿!”

“诚然。然吾一生抱负,已付东流,子明后起,政策谋略,远胜于吾,吾又有何可坚执者?且吾儿既逝,吾之抱负,更无后继者。曾子固、蔡持正之辈,虽则聪明多智,吏才敏捷,然恋于禄位,终难寄以大事者。惟一吕吉甫,或可期待,然此人之材智,亦无须他人帮助。”

“吕吉甫?”李丁文不觉摇了摇头,道:“真能继相公事业者,惟石公子一人而已。相公无非想要富国强兵,石公子必能让大宋国富兵强。”

王安石目光一闪,轻轻说道:“子明抱负,不止此尔!”

他这轻轻一句话,却如平地霹雳,将李丁文与智缘都吓了一跳。二人顿时脸色齐变,李丁文立时说道:“相公此言差矣,石公子忠心事国,岂有他志?”

王安石转过身去,摇头道:“我并非此意。老夫已知先生来意,若是有天使至此,询问老夫意见,老夫必然会凭心回答,绝不会欺瞒圣上。李先生尽可放心,老夫于子明的政策,非常赞赏。”

李丁文注视王安石良久,他虽然任务完成,却又凭空添上一桩心事,也不知是高兴还是烦恼,表面上却只是恭恭敬敬的欠身说道:“得相公一言之赞,石公子行事,便可放心。石公子曾言道,天下士大夫中,能为后世表率的,不过王相公与司马参政二人而已。二公心愿,皆是要使国富兵强,百姓安乐,公子也必当为此目标,竭心尽力,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