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我以为离你近在咫尺

司马懿赢了。

但他只赢了曹真,却没有打赢诸葛亮。

更没有赢得他自己。

在接下来与诸葛亮的对阵中,司马懿伤感地发现,自己受到了诸葛亮的摆布。

诸葛亮使出了八卦阵,在他面前大搞封建迷信活动,他却无可奈何。

比如诸葛亮的八卦阵号称有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他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结果他手下的张虎、戴陵、乐等九十个骑兵冲进去后,一不留神就成了蜀军的俘虏。

唉,封建迷信害死人啊……司马懿这下有了切身体会。

更要命的是诸葛亮心胸一点都不宽广,没有做到优待俘虏。这九十个骑兵俘虏最后虽然被放出来,却被剥夺了人权——衣服脱光光,脸上涂乌黑,满是墨汁,还不能骑马,只能步行回来。

他们见到司马懿时说的第一句话是——诸葛亮让你多读兵书,把八卦阵了解多一点再带兵打仗。

气得司马懿几乎要吐血。

他这才知道曹真是怎么死的——被羞辱死的。

但司马懿不是曹真。他决定再做一回乌龟。引军退到渭滨南岸下寨,说不出来就不出来,打死我也不出来,以此来对抗诸葛亮的高智商。

武功再高,也怕菜刀;计谋再牛,也怕缩头。司马懿以为,自己并没有输,而是暂时的韬光养晦。就像他以前韬过养过的一样,只要熬过这段时间,改变时局或战局的玄机就有可能会出现。

果然出现了。

出现在一个叫苟安的人身上。

苟安是永安城李严手下的都尉,他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替蜀军解送粮米,然后到诸葛亮军中交割。

这样的工作很重要,也很寂寞。

苟安解决寂寞唯一的方式是喝酒。

解送的路有多长,他喝的酒就有多长。所以苟安走过的路不仅是米路,也是酒路。

一路米来一路酒,米中总有酒花香。

事实上诸葛亮也不反对他喝酒。每个人都有个爱好,喝酒总比吸毒好一点。诸葛亮反对的是喝酒误事。

苟安解送粮米到诸葛亮军中交割时,比预定时间晚了十天。

诸葛亮下令将他推出去斩了。

却没斩成。因为长史杨仪在这时告诉诸葛亮说,苟安是李严的人,而钱粮又多出于西川,要真杀了此人,以后没人敢送粮了。

苟安就这样捡了一条命,但他的屁股上却挨了八十大板——这是诸葛亮对他的惩罚。

毫无疑问,这是要付出代价的惩罚。

因为苟安发狠了。

他投向司马懿的怀抱,开始与诸葛亮为敌。这个世界,真是人人都有一张面具。今天我们是朋友,明天就是敌人,只要你得罪了我。

同样的道理反过来也存在——今天我们是敌人,明天就是朋友。就像苟安和司马懿现在的关系一样。

可司马懿不这么看。他不认为苟安现在和他是一条心的。对一个多疑的人来说,世界永远是可疑的。世界上的人也永远是可疑的。

相信一个人真的很难。

苟安却扑闪着一双天真无邪的大眼睛看着司马懿,表情痛不欲生。

这是火碰到冰的感觉。我以为离你近在咫尺,事实上却远在天涯。

司马懿怀疑苟安投奔他的诚意。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诈降”。

这真是个难以洗刷的罪名。因为一个人的心到底是诚实还是欺诈,从外表上是看不出来的。

便试验。

试验苟安的一颗心,究竟是红的还是黑的。

司马懿提出的试验设想是这样的:让苟安回成都去散布流言,说诸葛亮是个野心家、阴谋家,早晚要称帝,总之就是要让后主刘禅相信,诸葛亮大奸似忠,大诈若信,一定要召回来问一个明白。达到如此目的,苟安的一颗心才能证明是红的,是向着他司马懿的。

毫无疑问,这样的试验是具有一箭双雕功能的。既验证了苟安的忠心,又打击了诸葛亮的忠心。

不错,司马懿相信诸葛亮对后主刘禅是忠心耿耿的,但正因为如此,刘禅对他的内查外调或者说不信任才能打击他的忠心。

聪明如诸葛亮者会问自己,这样的愚忠再继续下去还有什么意义?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到底解决了没有?

呵呵,一切尽在试验中。这试验,是人性的检验机。阳光的、阴暗的、忠诚的、奸诈的混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别有一番效果在后头。

人生真是难以抉择

诸葛亮果然受到了怀疑。

因为刘禅战胜不了自己的疑心,要召诸葛亮回来问一个明白。

诸葛亮也是冰雪聪明,在收到诏书之时就已明白,有人在刘禅身边搞鬼,目的却是极其阴险——让蜀军的胜利功亏一篑。

甚至,诸葛亮还看到了那个幕后指使者——司马懿。很显然,这件事情,唯一的受益者就是他了。

天意。

只能是天意。

诸葛亮惆怅地做如是想,突然产生光明战胜不了黑暗的感觉。

在战场上,司马懿被他打得变成了缩头乌龟;可在战场之外呢,司马懿操纵人心的阴暗面,让他受到怀疑,甚至有可能受到审判——光明与黑暗,谁比谁更强悍,真是一言难尽。

这是最好的机会,也是最差的机会。在蜀魏两军的对决中,蜀军从进攻者转变为撤退者,只用了宣读诏书的那一点时间。

这是诸葛亮的惆怅。

但是比惆怅更大的问题还在于——蜀军怎么撤退?

任何时候,撤退都比进攻更难。进攻是摧枯拉朽,撤退则是如影随形——敌人如影随形地黏过来打,那叫一个避无可避。

这是姜维的担忧,也是蜀军广大干部战士的隐忧。

不过诸葛亮却以为,这个问题不是问题。他设计的撤退方案是这样的:蜀军分五路而退。每日退军,添灶而行。比如今天营内撤一千兵,却掘二千灶,明天掘三千灶,后天掘四千灶。总之是一天比一天多,让司马懿看到这其中的变化。

诸葛亮的话说得很明白,不过很多人却听不明白。

这样的情形其实经常发生。听明白对方的话,却不一定能听懂。

在明白和懂之间,需要智慧、需要联想、需要由此及彼。

需要有对人生和人性的深刻体悟。

杨仪听懂了一点,却还有一些地方不懂。

关键是在“增灶”和“减灶”的用意上。很多年前,long long ago的战国时代,孙膑为了抓住庞统,用了添兵减灶之法,使得庞统同志顿生“宜将剩勇追穷寇”的豪迈心情,最后一命呜呼。现在诸葛亮要增灶而行,目的何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