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埋单(第2/3页)

像怜悯自己一样,怜悯马谡。

这个人,本来可以不出头,不冒险,不负责的,就像很多碌碌无为的人那样,守着中庸之道过平庸的一生。

但却要挑战自己,到最后不能超越自己,所以败了。

败给自己的蠢蠢欲动、冒险冲动。

而诸葛亮也连带着败了,败于自己的轻信。以为人间真的有奇迹,以为他可以力挽狂澜。

说到底都是俗人一个,虽然很多时候他被称为神人。

接下来该怎么办?诸葛亮首鼠两端。

马谡是立了军令状的,如此败绩,不杀不足以明军纪。

可他呢?他的罪过比马谡小吗?用人不察比庸才更加令人无法容忍,造成的危险也更大——马谡是别无选择,诸葛亮其实还有选择的自由。

所以马谡要是可杀,他也可杀。

却是杀不得。

北伐还在半路上,虽然有了挫折,面临一个拐点,却还可以有所作为。靠什么作为,还得靠人,哪怕是犯了错误的人。

就像参军蒋琬劝他的那样:“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

再一个,关于军令状的事。军令状虽然不能儿戏,可没有立军令状的人就可以安然无恙、问心无愧了吗?在诸葛亮心里,他其实早为自己立下了一份无形的军令状——一个人,要是对自己的历史负责,就要时时刻刻在心头悬一把刀。不能苟且,不能以难得糊涂为由不了了之。

但是,到最后,诸葛亮还是杀了马谡,同时也在心里杀了一遍自己:他上书后主,请求自贬三等。在上后主刘禅书中,诸葛亮批评自己“臣本庸才,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检讨不可谓不深刻,自责不可谓不狠。

马谡死了。

在他三十九岁的时候死了。这是建兴六年的夏五月。这个夏天,是热死人的夏天。很多人犯了错误。很多人死于自己犯下的错误。

诸葛亮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都说四十不惑,马谡才三十九岁,惑一下其实也未尝不可,却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其中,他有责任啊。他诸葛亮是早过了四十的人,却依旧困惑,看来做人,是要一直惑下去了。

当然,诸葛亮的痛哭流涕,半为马谡半为刘备。因为刘备在白帝城去世之前曾经跟他有过这样的政治交代,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却一直不以为然,以至于有了今日之验。一个人,总是在事实证明他错的时候才承认自己的错误,诸葛亮聪明如斯,也不能免俗,所以他真是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啊!

馅饼还是铁饼

世上事了犹未了。所谓东边日出西边雨,哪有个完呢。

蜀魏一番争斗后,诸葛亮回撤汉中,休养生息,以待将来。魏国则封郝昭为镇西将军,把守陈仓道口,以防诸葛亮突然暗度陈仓。

双方呈僵持状态。

就在这样的时刻,有一个人蠢蠢欲动了。

周鲂。

周鲂是东吴的鄱阳太守。有一天他突然向曹休写信,表示要改变自己的政治立场,不跟孙权混,要跟着他曹休混了。周鲂在信中表示,愿“以郡来降”,甚至说东吴可破,希望魏国早日发兵取之。

这似乎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起码曹休是这么认为的。当时的曹休正做着扬州司马大都督,周鲂愿降,特别是向他归降,他把这看成是自己的魅力和号召力。

建威将军贾逵却不这么看。贾逵以为,天上掉下来的不都是馅饼,也有可能是铁饼。关键是不能以身试饼。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

于是一场辩论赛就在魏国朝堂上举行。司马懿的观点是,人世间机会就是陷阱,陷阱就是机会。不要怕,也不要躲。哪怕是铁饼砸在身上也不一定会死,关键看砸在什么部位。

如果用手去接不用脑袋去接就没事。总而言之,接比不接要好。

不错过每一个机会,却错过每一个陷阱。人生的精彩就全在里面了。

贾逵听了司马懿的高论狂吐不已。拜托,老大,都是人,不是神。谁知道下一步踩上的是不是臭狗屎?

再说铁饼他长眼睛吗?一定砸你手不砸你脑袋?不要太天真好不啦,司马懿老爷爷!

曹睿抱头无语,几乎在龙床上睡着了。

唉,人世间最没道理好讲的就是那些所谓的道理了。每一个道理都有正反面。正面振振有词,反面也振振有词。所以,做辩手其实不痛苦,痛苦的是裁判。他怎样才能在众多的道理当中找出哪个是真理、哪个是歪理呢?

曹睿便真理、歪理一锅端。他命令司马懿、贾逵率军同去扬州,帮助曹休分辨一下到底是遇到了馅饼还是铁饼。至于打不打东吴,如何打,你们看着办,别烦我。

曹休却不需要他们的帮助。

因为他姓曹,司马懿、贾逵不姓曹。曹休以为,姓氏可以看出血统的高贵与否,以及智商的高低。

现在魏国坐天下的毕竟是咱老曹家。

便踢开他人,单独找周鲂问话了。

曹休:你是真的还是假的?

周鲂:什么真的假的?

曹休:一颗心。

周鲂: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曹休:不要文绉绉,我语文不好。

周鲂:我是真投降,不是假投降。

曹休:是吗?可有人说你是假的。

周鲂:这是什么?

曹休:头发。

周鲂:我把它割了。

曹休:何必呢?怪可惜的。

周鲂:为了表达我的真心。

曹休:割发就能说明这一点吗?

周鲂:不能吗?

曹休:能吗?

周鲂:不能吗?

曹休:能吗?哎,探讨一下而已,你真割啊!得,我信你了……

周鲂一把头发震撼了曹休的心。

因为在古时,割父母所遗之发,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这里面事关孝道、忠心和做人的准则问题。

但贾逵却不相信周鲂的割发秀。大奸若忠,大诈若直。贾逵以为,越是表演过火的人,心里越空虚。周鲂拔剑割发掷地,他想证明什么,又想掩饰什么?这里面大有问题啊……

当年要离断臂,刺杀庆忌。用心之深、之狠,与周鲂割发如出一辙。贾逵苦口婆心地规劝曹休。

只是毫无用处。

的确,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准备一条道走到黑时,他眼里是看不到光亮的,哪怕光明就在他眼前。结果当然是可以想见的。

曹休上当了。无数的魏兵在周鲂的引导下钻进了陆逊扎好的“布袋”阵里,有去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