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等待一种可能(第3/4页)

很多手下都蠢蠢欲动,劝陆逊打到白帝城去。

但陆逊总在众人说“是”的时候说“不”。这是他有别于一般人的地方。

也是他的人生有别于一般人的地方。

有两个考虑。一个是他如果孤军深入西川,将直接与诸葛亮较量,这个是他不愿意面对的。

不错,他是智者,可诸葛亮是更大的智者。对智者来说,不与更大的智者直接交锋是一种生存本能。所以他要急流勇退。

另一个考虑是担心曹丕趁火打劫。曹丕这个人很多时候像曹操,奸诈、狠毒,有便宜就占。

所以陆逊思前想后的结果是,急流勇退。

人生其实就应该急流勇退。急流勇退了才知道阴晴圆缺,知道不圆满处才是圆满,否则大浪滔天,随波逐流的话将会死无葬身之地。

笨还出来混什么

曹丕则陷入了深思。为世事的不可测。

因为陆逊没有如他所愿去追击刘备,这让他大跌眼镜。

曹丕一直觉得,人性当中有些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有了快感你就喊,有了果实你就摘。陆逊现在不喊也不摘,毫无疑问这是违反人性的嘛……

也遏制了他的蠢蠢欲动。

曹丕一直是等着陆逊有所作为然后自己再有所作为的。彼一动我才动,彼不动我怎么动?曹丕不明白了。

不明白便问道于贾诩。在郭嘉、荀彧、荀攸们相继离开人世之后,贾诩成了魏国重量级的智囊之一。曹丕相信,这个人会给他答案。他想要的答案。

曹丕的问题是这样的——我想一统天下,是先搞掉蜀?还是先搞掉吴?

这真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只是在形而上的背后,隐藏着曹丕形而下的企图——他的三路大军,已经整装待发,准备干掉东吴。

所以,曹丕现在需要的,只是贾诩给他一个出兵的理由。

贾诩给了。但是理由很暧昧。

贾诩认为,刘备是老江湖了,诸葛亮又是人尖子,所以搞掉蜀,很难;孙权、陆逊也都不是吃素的,再加上长江险要,难以卒图,所以搞掉吴也很难。总而言之,现在不搞比搞好。

曹丕却迫不及待——做男人,怎么能不搞?更何况,他不是一般的男人,便扬言要派三路大军伐吴,那心情,已是迫不及待。

尚书刘晔试图阻拦。他重复了贾诩的理由,并强调指出,现在东吴新破蜀兵七十万,正上下齐心,士气高涨。特别是陆逊,足智多谋,实在是不好对付。所以现在的形势,还是不搞比搞好。

曹丕没有听他们的,而是听自己的。

就像很多人的胸怀,以为自己有容乃大,却不知自尊心可以战胜一切,广阔天地,最终只容得下自己的一颗心。

他的三路大军雄赳赳气昂昂地派出去了,曹仁出濡须,曹休出洞口,曹真出南郡——三路兵马数十万人星夜兼程直扑吴境。

结果是没有回来。

或者说几个头领回来了,大部分人马都成了牺牲品。

曹丕个人意志的牺牲品。

因为孙权方面早有准备。不仅曹休被吕范杀败。曹真、夏侯尚也被陆逊、诸葛瑾的伏兵内外夹攻,导致大败。曹仁则夹着尾巴逃跑了。

的确很遗憾,一个人的冲动只能以慷慨激昂始,以垂头丧气终。曹丕终于知道,人世间还是有意外的,自己的智慧敌不过天意。他当然不愿意承认自己比孙权、陆逊要笨。因为在这个世上混,很重要的一条真理是——任何时候都不要承认自己笨。

笨还出来混什么?回家抱孩子好了。

当以上的过程都走得差不多之后,刘备伤感地发现,他的时代快结束了。

刘备,这个乱世的弃儿、曾经的有志青年、最著名的漂一代、蜀国皇帝、壮志未酬者,现在躺在白帝城永安宫里,差不多快不行了。

病了。

病得很重。

那场失败的战争重重地打击了他,打击了他的人生目标。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可以毫无目标地生活,有些人却必须有一个目标。哪怕是遥不可及、说出来令人哑然失笑的目标。

刘备就是这样的人。

他和曹操、孙权这三个老家伙,在乱世的江湖打拼了几十年,目的就是为了吃掉对方,成为天下唯一的皇帝、功成名就者。

而现在他却要半途而废。

所以,世事真是难测啊。曾经当过孙子、曾经寄人篱下、曾经装聋作哑、曾经义愤填膺,到老了还是壮志难酬。

这是人生的一种无奈。也是悬念。

现在,他的戏要谢幕了。在曹操谢幕之后没几年,刘备的人生演出也要戛然而止,只剩下孙权独自弄清影,与后辈们继续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刘备不知道这是自己的幸还是不幸。

这个江湖,笑到最后的人是不是最幸福?还是最孤独?

刘备想不了那么多。他现在赶紧要做的就是交代后事。趁着还能呼吸,趁着思维还清晰。

诸葛亮从成都赶过来,老泪纵横地跪在刘备病榻前。

这是一个时代的诀别,也是两个男人恩义的诀别。

当年。隆中。帅哥。仁者。四目相对。一个目标。刹那间都已是白云苍狗,要阴阳两隔了。

这个江湖,主演已越来越少。张飞、关羽都已不在,放眼蜀中,诸葛亮竟是为数不多的硕果仅存者。

刘备当然先是检讨自己的性格弱点。彝陵之战,他不是败给了陆逊,他败给了自己。

自己的大意与豪迈。

不错,“豪迈”表面上看是褒义词,事实上却是人生的一个陷阱——豪迈者往往不拘小节。不拘小节者难成大事,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诸葛亮没有说什么。智者不言,更何况刘备已是人之将死,无论说什么都是过眼云烟。

便聊到了一件事。

江山。

蜀国的江山托付给谁?刘备提了两个人选。一个是他的儿子刘禅,另一个是诸葛亮。刘备的原话是这样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这里的君指的是诸葛亮。刘备一边拉着诸葛亮的手,一边君啊君地说半天,语气当然是断断续续的,就像许多只剩一口气的老人那样,将最重要的一件事翻来覆去地说。

一件心事。

的确,这是刘备最大的心事了。在他之后,君弱臣强,诸葛亮和他的儿子之间,实力是不对等的。所以蜀国的江山到底由谁来坐,不仅是个问题,而且是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