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作者生平和作品简介(第2/3页)

1973年8月21日,法拉奇结识了希腊抵抗上校政权运动的领导人亚历山大·帕纳古里斯。两人一见钟情,倾情相爱,同进共出,成为恋人。无奈命运不遂人意,1976年5月1日,在一次神秘的交通事故中,帕纳古里斯不幸罹难身亡,从此阴阳两隔。正是为了怀念他,她在托斯卡纳家中照看卧病在床的母亲期间,写下了小说《男人》,并于1979出版发行。这是她的又一部力作,成为当年的畅销书,被译成十几种文字,风行世界各国,两年内,发行量竟高达150多万册。该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和纪实性的写法叙述了这位活跃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希腊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的坎坷一生,讲述了他为了自由和真理而孤军作战、毫不妥协的英雄气慨。

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她采访了当时活跃于国际政治舞台的众多重要人物,汇编到1974年出版的《采访历史》(INTERVISTA CON LA STORIA),即我们所译的《风云人物采访记》一书之中。除了《采访历史》这部作品外,还有另一部同类型的作品《采访政权》(INTERVISTA CON IL POTERE)。收入该书访谈录的写作时间从更早的1964年一直到1985年为止。至于该书的内容,鉴于《译者的话》中已作介绍,在此不再赘言。

1975年,她的又一部小说《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LETTERA A UN BAMBINO MAI NATO)问世。是她本人怀孕,而最终选择放弃生下胎儿的悲惨经历导致她写下了这部作品。小说通过孕妇与腹中胎儿的对话来反映人类在生与死、爱与恨上表现出来的复杂感情。这其中既有自传性质的实录,又有虚构故事的成分。该书向社会提出了广为关注的问题:如何看待堕胎。将一个无辜的小生命降生到这个可恶的世界上究竟是否公正,一个妇女为担当母亲的角色,又要冒多大的风险,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该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全世界共发行了450万册,译成十几种文字,为当年的畅销书之一。

次年,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她文学名誉博士学位,称其为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作家之一。总之,20世纪七八十年代,她的新闻和文学写作都达到了巅峰状态,成为轰动一时的法拉奇现象。《时尚》和《花花公子》等不少杂志刊登她的肖像和有关她的报道。她撰写的文章不仅经常出现在意大利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晚邮报》(CORRIERE DELLA SERA)和其他书刊杂志上,还时常出现在世界各大主要报纸杂志上,如美国的《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华盛顿邮报》(WASHINTON POST)、《生活》(LIFE)周刊,法国的《新观察家》(LE NOUVEL OBSERVATEUR)和《费加罗文学》(LE FIGARO LITTERAIRE)杂志以及德国的《明星》(DER STERN)周刊。

1990年,她的另一部文学代表作品《印沙安拉》(INSCIALLAH)问世。这部小说是以她获准担任意大利部队随军记者,也是她最后一次作为战地记者去采访时的经历创作而成。故事以20世纪80年代黎巴嫩内战为背景。当时,联合国派遣了由美法意等国组成的维和部队进驻黎巴嫩。故事一开始就讲述了1983年在美国驻军和法国驻军所在地发生的震惊天下的自杀式爆炸事件,它造成了400多人的死亡。虽然小说的故事是虚构的,故事中的人物也是虚构的,但却是作者和驻黎意军成员在三个月的维和使命中亲身体验到的。

法拉奇是在战争的摸扒滚打中生存下来的,被称为“战争的女人”。童年时代,她以独特的方式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从事新闻生涯后,又作为战地记者先后出现在越南战场、印巴战场和中东战场上,见证了太多的战争和太多的死亡,领悟到自由的可贵。为此,《印沙安拉》与她的其他文学作品如《男人》和《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一样,主题都是围绕着同死亡进行抗争和争取自由而展开的。

自此书问世后,她就移居纽约,从此深居简出,虽身处闹市,却长期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在长达十年之久的时间中,她既不接听外人的来电,也不接受外界的采访。在此期间,她被查出患有肺癌。在与癌症进行抗争的同时,她专注于撰写另一部小说:《一顶点缀着樱桃的帽子》(UN CAPPELLO PIENO DI CILIEGE)。该书讲述了法拉奇家庭从1773年到1889年的历史,以此反映了那段时期意大利的社会政治状况。该书的写作曾一度因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袭击事件而暂告中断。法拉奇本人将该作品称为自己的“孩子”。但是这个难产的“孩子”几经磨难阵痛。它在她去世之后的2008年才由里佐利出版社出版,成为她的遗作。

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贸大厦遭到恐怖袭击而倒塌。事件发生之后,客居纽约曼哈顿的法拉奇亲历了现场的惨状,于是冲破了长达多年的沉默,重返国际舞台,如火山爆发一般,给《晚邮报》写下了一篇声讨性的长文,题为《愤怒与自尊》(LA RABBIA E L’ORGOGLIO)。后来这篇檄文又以小册子形式出版,发行量高达100万册之多,被译成几十种文字,一时震惊欧美国家。在该文中,作者以恐怖袭击事件为出发点,谈到了宗教激进主义和东西方不同文化的不相容性等棘手的问题。读者对该文反映强烈,既有大批的追随者,也有强烈的反对者。

2004年,马德里火车站爆炸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理智的力量》(LA FORZA DELLA RAGIONE)一书出现在书店和报刊亭中。这是法拉奇的又一本引起众多争议的书籍。该书重提《愤怒与自尊》中的话题,直接面对有关恐怖袭击的争论,猛烈地抨击了宗教激进主义和西方政治的软弱无能,指出日趋增多的阿拉伯移民及其过高的出生率正在把欧洲阿拉伯化。诚如书名所云,《愤怒与自尊》呼吁人们要以自尊心来对恐怖袭击等作出反应,《理智的力量》则呼吁要运用理智的力量,以维系西方文化的生存。同年,《晚邮报》出版了《法拉奇采访法拉奇》。

2005年,她将《法拉奇采访法拉奇》一书改成《法拉奇采访自己,世界末日》(INTERVISTA SE’STESSA L’APOCALISSE)。改名是为了避免姓名的重复,另外还在前书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增补,如:增加了同基地头号人物本·拉登的访谈内容,还加长了书名,增加了“世界末日”这一章。这是法拉奇的最后一部作品,由里佐利出版社在她去世之后出版。该书是她个人的自述,其中谈及其个人对意大利政策和讨伐恐怖主义的看法以及对西方末日的预言。它与上述的《愤怒与自尊》和《理智的力量》构成三部曲,不仅在意大利,而且还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在这一年中,她先后得到各种嘉奖。米兰市政厅授予她该市的最高荣誉嘉奖,意大利共和国总统钱皮授予她金质奖章,以表彰其对文化作出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