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将情感放在理智之上的结果(第2/5页)

如果办不到呢?太子丹说,他觉得自己无颜见天下,死了也会怀恨于地下,因为这必然会让诸侯们指着他耻笑。于是太子丹写了这封信,希望老师帮他好好想个办法,来达到这个目的。

请问,如果你是太子丹的老师,看到这样的书信内容,你赞成还是不赞成?

我们看看鞠武如何回信:

鞠武报书曰:“臣闻快于意者亏于行,甘于心者伤于性。……事必成然后举,身必安而后行。……”

鞠武的回信开头就说:“行事只求一时称心快意的人,最后必然对他自己是有所损伤的。”所以《孙子兵法》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孙子认为发动一场战争的原因,绝对不可以因为情绪,绝对不可以因为理想,绝对不可以因为正义,绝对不可以因为和平;发动一场战争永远只能因为一个原因,就是“我会打赢”!这也就是所谓的“事必成然后举”。

而一个智者考量事情,向来是“未虑胜,先虑败”。也就是在做事之前,先要考虑万一事情失败了以后,能不能承受这个代价?如果能承受才去做,如果不能承受就不要去做。这也就是所谓的“身必安而后行”。

鞠武劝太子丹的,完全是理智的做法。做事想成功,绝不能凭一时的感情和冲动,就如同我在《秦始皇:诈与力的极致》中说过的,如果想要成功,你就必须把理智放在感情之上。

“太子贵匹夫之勇,信一剑之任,而欲望功,臣以为疏。”

鞠武接着说:“如今太子重视匹夫的勇武,相信刺客会拼命,而想要获得成功,臣以为这种想法实在是未经深思熟虑的。”从这段话来看,鞠武显然是反对刺客的。为什么呢?因为派刺客去刺杀秦王,即便获得成功,秦国难道就会灭亡吗?秦国倘若不亡,新王势必立刻进攻燕国以报国仇。假如失败了,那燕国如何面对秦王的怒火?各国又会因此而援助燕国吗?

那该怎么办呢?就算不派刺客,秦国最后还不是要灭了六国?

“臣愿合从于楚,并势于赵,连衡于韩、魏,然后图秦,秦可破也。……太子虑之。”

鞠武提出个办法,就是与楚、赵、韩、魏各国联合,一起对抗秦国,这是唯一能战胜秦国的方法,希望太子丹能好好考虑。各位或许注意到,这份合纵名单中少了一个国家。对的,就是齐国。这一点,要等到后面《史记•刺客列传》再补充说明。

秦国想灭六国,天下皆知。鞠武的办法看起来没有新意,但其实是当时六国唯一可行的办法,也就是“拖”!不要忘了,秦灭六国是各个击破,当一国灭亡时,其他各国都在袖手旁观或各自为战。如果当时各国能联合抵抗,秦国绝对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就轻易统一天下,这样还能等待日后的变化,替燕国找到一条生路。

太子得书,不说,召鞠武而问之……曰:“此引日缦缦,心不能须也!”

太子得到了鞠武的回信,不悦,于是把他叫来当面询问。太子为什么不悦呢?因为鞠武的办法是“拖”,这太慢了!太子丹希望越快看到秦王死越好,所以他说:“此引日缦缦,心不能须也!”“须”就是等待的意思,太子丹不说鞠武这个计策好不好,只说这种拖延时日的办法太缓慢,他实在不能等待!

是啊,对一颗充满仇恨的心来说,时时刻刻都在耻辱和痛苦中煎熬,又怎能再等待呢?现在支撑太子丹的,大概只有幻想着秦王被刺杀的那一刻,自己该有多么开心快意。

请问:从太子丹的话来看,各位认为他是把理智放在感情之上,还是把感情放在理智之上?他安排这样的刺杀,是有必胜的把握,还是为了图一时的快意?

燕太子丹和秦王嬴政刚好相反,他是把感情放在理智之上。一个把感情放在理智之上的人,他想的不是成功,而是为了求一时之快意而孤注一掷。这样做或许一时会很爽,但也必须承担严重的后果。他从头到尾想的都是心中的感受,而不是计划的可行性。

从这一点来看,燕太子丹不是个智者,他是个赌徒。

鞠武曰:“臣为太子计熟矣。夫有秦,疾不如徐,走不如坐。今合楚、赵,并韩、魏,虽引岁月,其事必成。臣以为良。”

鞠武听见太子的话,他回答说:“臣已为太子反复分析过了,对付秦国,快不如慢,奔跑(古代的“走”指的是跑的意思)不如坐下。现在联合楚、赵、韩、魏等国家,虽然时间漫长,但这是万全的做法,臣以为是良策。”

鞠武所提出的办法,正是秦国最恐惧的事情,各位还记得前面李斯初见秦王时所说的话吗?“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用这个办法最大的好处是,就算没有办法立刻打败秦国,起码各国也不会灭亡得那么快。因为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没有人料得到,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等待时机,这也就是孙子所说的:“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试问:如果你是满怀仇恨的太子丹,听到鞠武的计策,你会接受吗?如果不接受,你要如何说服鞠武?

燕太子丹的反应,保证出乎各位意料。

太子睡卧不听。

太子丹居然躺下来装睡,转头不听鞠武说话!姬丹,你是得不到玩具就发脾气的小孩吗?

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讲不过他的老师,他又坚持要做他想做的事情,他听不进老师说的任何逆耳之言,只想听顺他心意的话。这个人根本就是感情用事,对这样的人,你跟他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

鞠武曰:“臣不能为太子计。臣所知田光,其人深中有谋,愿令见太子。”太子曰:“敬诺!”

鞠武只好说:“臣不能为太子出谋划策了。”是啊,这种人,他只想听顺耳的话,怎么可能听得进不符合他心意的话?但是鞠武是他的老师,面对这样没有理智的学生,他还是得尽他的责任,他向太子丹推荐了一个叫田光的人。这个人心思深沉,颇有计谋,鞠武将会把他引荐给太子。

太子这时候不是已经“睡卧不听”了吗?结果听到老师愿意介绍田光,他立刻就醒过来说:“敬诺。”也就是我恭敬地答应您了!燕太子丹这个人,在六国的领袖之中已经算是以贤能出名的人物。各位不妨看看,他和秦始皇相比如何,为什么一个人会成功而另一个人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