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宰相师爷(第2/3页)

众女见杜文浩望着绝收的良田长吁短叹,都不敢说话了。

杨堤两岸风景秀美,可是连着成片水田空空荡荡的惨景,给人的却是一种凄美。

来到杨堤,知县张天宁安排杜文浩他们下榻了一农家风格竹楼里,依山傍水,风景宜人,可杜文浩已经没心情看风景了。

他把廖知府和张知县叫来,问道:“两位大人,本官来到静江府,眼见这人间天堂景色当真迷人,只是田里庄稼绝收,对这件事,两位大人可有应对之策?”

“这个……”廖知府和张知县互看了一眼,一时沉吟不语。

杜文浩自嘲地笑了笑:“抱歉,这赈灾放粮之事,本不在本官职责范围,只是看见了随口一问,若有不便,两位大人也不必作答就是。”

廖知府急忙拱手道:“大人言重了。大人心系百姓,垂问赈灾之事,卑职哪有不答之理。鄙府天灾,始于去冬今春,去年冬天是个暖冬,雨雪很少,开春之后,更是一直烈日当空,田地都龟裂了,连秧田都干裂了,没有水,种子种下去都长不出苗。请神祈雨一概不灵。时有愚民风传,这天灾概因变法之故,只有变法废止,始降甘露。愚民之言本不足信,偏偏前些日朝廷停止新法实施,就大雨如注,连下了半个月!可惜时节已过,误了农事,真是人误地一春,地误人一年啊!”

张知县也捋着胡须一脸黯然:“本来还有些住在河边的农户日夜辛苦挑水浇地,勉强把河边田地的秧苗种下了,也都开始抽穗了,可那半个月暴雨,引发山洪,将这些河边看着有些收成的良田又都冲毁了,唉!不仅鄙县如此,静江府下辖七县,无一幸免啊!知府大人心系百姓,与诸县同僚多次商议如何赈灾救民,知府大人常说,他一想到鄙府数万百姓的在天灾下的苦难,就寝食难安。”

杜文浩赞许地瞧着廖知府点点头。

廖知府拱手道:“这是卑职份内之事,卑职已经连番几次上书朝廷,陈述灾情,请朝廷下拨赈灾钱谷。户部已经回文说,皇上御笔亲批的赈灾钱谷不日便将运抵鄙府地界。尽管是大灾之年,但上有皇恩浩荡,下有诸位同僚其心协力,卑职有信心率全府官民,共度难关。卑职与诸位同僚已经盟誓,就算我等啃树皮吃草根,也不能让治下百姓一人饿死冻死!”

杜文浩击节赞道:“说得好!静江百姓有廖知府这样爱民若子的好官,真是百姓之福啊!”

廖知府连连摆手:“惭愧惭愧,百姓水生火热,何福之有啊!唉!”

“天灾嘛,只怪老天爷不长眼,看不见百姓的苦,正如你所说,上有皇恩,下有你们这些为民着想的好官,一定能度过难关的。”

廖知府黯然道:“今年开春大旱,举国诸府县,十有四五都受了灾,需要抚恤赈灾的地方太多了,只怕能分到鄙府的钱谷,远远不够赈济灾民的啊。”

张知县一脸哀叹,拱手道:“所以知府大人倡导节衣缩食,节省衙门开支,还组织了几次衙门官吏募捐,赈济鄙府最贫苦的百姓。但是,还是差得太远了。”

杜文浩沉吟片刻,问道:“那两位有何打算呢?”

“募捐!”廖知府叹息道:“只有这法子了。等入冬之后,赈灾粮用得差不多了,卑职就进京向各位王公大臣为民乞讨去,这张脸反正卑职也不准备要了,为了百姓的活路,撕破脸皮求爷爷告奶奶,给灾民能多要一分就多一分,多要一床棉被就多一床棉被。只能这样了。”

杜文浩连声赞叹,皱眉思索,却也想不出好办法。

在现代,工业高度发达,灾民还可以外出打工,挣钱的同时还能减少赈灾人口。可是北宋,几乎没有什么大型作坊,更别说大型工厂了。实在不知道如何拯救这数万灾民,难道真的只能流浪乞讨,客死他乡了吗?

正说着话,一个衙役进来禀报,说有位老先生求见提刑官大老爷,说他是皇宫宁公公举荐来的。

杜文浩一听大喜,在衡州的时候曾经用紧急军情报送宁公公,让他帮忙物色一个会写奏折的师爷。想不到这宁公公办事还真利索。忙叫快请。

廖知府和张知县听说杜文浩有访客,便起身告辞走了。

不一会,衙役带了一个花白胡须老者进来。

这老者人很是干瘦,两只眼睛眯成一条缝,跟脸上的褶子混在一起,离得远一点,甚至都分不清哪一条是褶子哪一条是眼睛。

老者进来,那衙役介绍之后,打躬作揖:“老朽沈升平。见过提刑大人。这是宁公公的举荐信。”说罢,从怀里摸出一封信,上前几步,微微欠身,双手递给杜文浩。

杜文浩接过一看,果然是宁公公手笔,撕开信封,抽出信笺展开,看了宁公公的信杜文浩才知道,眼前这老头非同一般。

此人原是天禧二年进士,为文彦博赏识,拜为幕宾。此后一直跟随文彦博,为其出谋划策,帮助文彦博一直当上宰相。

王安石中进士后,初涉官场,什么都不懂,又是个刺头,为人刚直,容易得罪人,所以一直没有大的作为。幸亏当时的宰相文彦博很欣赏他的风采,推荐他为群牧判官,出任常州知州、江东刑狱提典,同时还把自己的师爷沈升平推荐给了他,让他应付官场。

刚开始,王安石很听沈升平的话,所以官运亨通,没几年便调任度支判官。后来朝廷赏识他的才干,准备调他入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他不愿任此闲职,沈升平出谋划策多方活动,终于改任知制诰,替皇帝起草诏令文告,纠察在京刑狱。

这个官很有实权,无奈王安石这个刺头不通圆滑,而且自持才华出众,刚愎自用,开始不听沈升平的话,为此得罪了不少朝廷重臣。此时正好王安石母亲病故,朝廷便以他服丧为由力荐皇上免了官职。王安石服丧期满,也未获录用。直到神宗继位。沈升平利用他对朝廷百官的熟识了解,出谋划策,王安石也委曲求全,这才被朝廷重新启用,任为江宁知府。

在沈升平的斡旋安排下,宋神宗得以赏识到王安石的才学,特别是理财方面的见解,宋神宗将其提拔为翰林学士兼侍讲。后更任参知政事,全面主持变法。接着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

变法推行遭到很大阻力,效果差强人意,不过这时候的王安石有宋神宗的支持,加上大权在握,不需要沈升平这个师爷了。他刚愎自用的性格更使他对沈升平的话已经根本听不进去。沈升平黯然神伤,向王安石告老还乡。王安石立即便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