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传(第2/3页)

潘大道(1888~1927),字力山,重庆市开县人,政法学家。早年留学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并师从章太炎学习经史子学。其间加入同盟会。1918年春任北京大学教授,学贯中西,善于演讲,又多有新创见、新理论,深受学生欢迎。常为《雅言》、《大中华》、《甲寅》等杂志撰稿,是当时有名的专栏作者,有《力山遗集》行世。1927年创办《党论旬刊》。1927年10月14日被暗杀,不及救治而逝。

何仲英,生卒年不详。笔名种英,浙江绍兴人。曾任小学教师,绍兴《国民日报社》编辑。训诂学家。

陈布雷(1890~1948),名训恩,字彦及,笔名布雷,生于浙江省慈溪县,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民国时期著名评论家,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很受关注而颇有争议的人物。早年致力教育及新闻事业,后受蒋介石赏识,弃文从政。抗战时期,陈布雷用如椽之笔,写出了多篇激扬民族志气的不朽文章,是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1948年自杀。

陈西滢(1896~1970),原名陈源,字通伯,笔名西滢,江苏无锡人。1912年去英国读中学,后入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1922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1924年在胡适支持下,与徐志摩等人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文艺部主编。1927年与女作家凌叔华结婚,1929年到武汉大学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3年到伦敦中英文化协会工作,1946年出任国民党政府驻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任常驻代表。1966年退休侨居伦敦,1970年因病去世。

费孝通(1910~2005),祖籍江苏吴江。一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学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题为《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成为不少高校人类学专业的必读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他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鲁迅(周树人)之弟。幼年在家乡接受私塾教育,后在新学风潮中,入江南水师学堂,之后考取官费生,和兄长鲁迅、好友许寿裳等人留学日本。归国后,出任北京大学文科(文学院)教授,担任希腊罗马文学史、欧洲文学史、近代散文、佛教文学等课程,并创办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出任首任系主任。

王星拱(1887~1949),字抚五,安徽省怀宁人。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哲学家。早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科学技术学院。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反清进步运动,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欧洲支部。1916年获硕士学位回国,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在《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宣传科学知识,反对宗教迷信。主要著作有《科学概论》、《科学与人生观》、《什么是科学方法》、《哲学方法与科学方法》等。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号友三,著名诗人、学者、民主人士。生于湖北黄冈浠水。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对上古神话及《楚辞》、《周易》、《诗经》等有深入的研究。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被暗杀的李公朴的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被暗杀。著有《冬夜草儿评论》、《红烛》(诗集)、《死水》(诗集)、《楚辞补校》、《神话与诗》等,著名的《七子之歌》亦是他的作品。

张荫麟(1905~1942),自号素痴,广东东莞人,十六岁考入清华学堂,十八岁发表《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批评梁启超而得到梁启超的激赏。1929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习哲学和社会学,四年后回国,任教于清华,兼授哲学、历史两系。包括梁任公、贺麟、吴晗在内的学界人物,无一例外地称赏他为不可多得的史学天才。熊十力说:“张荫麟先生,史学家也,亦哲学家也。其宏博之思,蕴诸中而尚未及阐发者,吾固无从深悉。然其为学,规模宏远,不守一家言,则时贤之所夙推而共誉也。”

任白涛(1890~1952),河南南阳人,新闻学家。1916年东渡日本,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参加日本新闻学会,与周恩来相识,友谊甚笃。1920年回国,出版《应用新闻学》,创设中国新闻学社,1937年完成《综合新闻学》一书。1952年,周恩来电邀其赴京工作,不幸突患中风,8月31日病逝。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祖籍浙江绍兴。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教育家。1898年生于江苏海州。1916年考取北京大学,就读北京大学时,是新潮社的创社成员,参与五四运动,亦曾参加平民教育演讲团。1920年,朱自清提前一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其后五六年之间,任教七所中学。27岁时,在俞平伯介绍下,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教书。1931年公费游历欧洲,在伦敦修读英国文学和语言学,次年回国。1948年,患严重的胃病。6月18日,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8月12日,因胃穿孔去世。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与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号称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金石学、甲骨文、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著。王国维精通英文、德文、日文,在研究宋元戏曲方面独树一帜,是用西方文学原理批评中国旧文学的第一人。时人誉之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陈寅恪认为王国维的学术成就“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1927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

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号左盦,江苏仪征人。1902年中举,1903年在上海结识章太炎、蔡元培等人,并改名光汉,加入反清宣传。1917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古文学、“三礼”、《尚书》和训诂学,兼职北京大学附设的国史编纂处。1919年1月,与黄侃、朱希祖、马叙伦、梁漱溟等成立“国故月刊社”,成为国粹派。1919年11月20日因肺结核病逝于北京,年仅36岁。

赵元任(1892~1982),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1929年6月底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他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主要著作有《国语新诗韵》、《现代吴语的研究》,歌集有《新诗歌集》、《儿童节歌曲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