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际真的鲁迅译介

鲁迅去世之前,他的名字和作品就开始在英语世界传播开来,此后则更加兴旺发达。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王际真(Chi-Chen Wang)是一位重要人物。

1939年,王际真撰写的《鲁迅年谱》(Lusin:a Chronological Record)是英语世界第一份鲁迅年谱。1941年,王际真翻译的《阿Q及其他——鲁迅小说选集》(Ah Q and Others:Selected Stories of Lusin)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则是英语世界最早的鲁迅小说专集。然而遗憾的是,关于王际真译介鲁迅的重大贡献,国内学者至今尚无专文予以讨论,这一局面显然不宜再继续下去了。

王际真1899年生于山东省桓台县,其父王寀廷是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进士。1910年,11岁的王际真进入清华附中学习,毕业后考入清华学堂,1921年毕业。1922年王际真赴美国留学,先在威斯康辛大学念本科,1924—192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哥大毕业后,王际真本想回国就业,但由于种种原因,他滞留在美国靠卖文为生。1928年,由于在杂志和报纸上的文章广受好评,王际真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聘请为东方部的正式职员。1929年,王际真节译的《红楼梦》出版后好评如潮,时任哥大东亚研究所主任的富路特(L.C.Goodrich)激赏之余,立即邀请王际真到哥大任教。此后王际真一直在哥大教授汉语和中国文化,直到1965年退休。2001年,王际真在纽约去世。

王际真毕生致力于将中国文学介绍给西方。在古代文学中,他最喜欢《红楼梦》(1958年又再次翻译);在现代作家中,他最推崇鲁迅。

1939年1月,王际真编写的《鲁迅年谱》发表在位于纽约的中国学社(China Institute)的通讯(Bulletin)上。王际真说他之所以采用年谱的形式,固然是想让西方读者知道中国的年谱是怎么一回事,更主要的还是因为资料的缺乏,而年谱是利用现有材料的最简便可行的方法。当然,在材料缺乏的情况下还要编这个年谱,还是出于王际真对于鲁迅的敬仰,也是他对鲁迅去世的一种纪念。根据王际真自己的交代,他编写年谱利用的材料主要是鲁迅本人的作品和周作人发表在《宇宙风》上的两篇纪念文章:《关于鲁迅》和《关于鲁迅之二》(1936年11月—12月)。

年谱将鲁迅的一生分为9个时期:青少年时期、南京求学时期、日本时期、辛亥前后、北京前期、北京后期、厦门广州时期、上海时期、最后的日子。在这9个时期之内王际真逐年介绍了鲁迅的活动,并就他的创作和思想作出简短的评论。应当说,这些评论中颇不乏洞见。如在1918年条下介绍过《狂人日记》的主要内容后,接着写道:“这篇小说可能是斯威夫特将人说成是最卑劣顽固的动物之后,对于人类社会最猛烈的攻击。……它对于了解鲁迅的性格是最为重要的文献之一。有人说,一个人攻击人类的弱点越是猛烈,他越是对人类充满信心。也许这已经是陈词滥调,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重说一遍,因为还是有人不这么认为,他们还是把那些在大庭广众之下满口仁义道德,而私下里无情吞噬自己同胞的人奉为他们的领袖和恩主。鲁迅对于同胞的尖锐批评是出自对他们的爱。”这确实道出了鲁迅的特色之一,在鲁迅身上,辣手著文章和铁肩担道义两者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除了评论,王际真还在几处介绍了鲁迅作品已有的英文译本,为感兴趣的西方读者提供进一步阅读的线索。比如在1921年条下介绍完《阿Q正传》之后,接着写道:“这篇小说目前已有3个英译本。第一个是梁社乾的译本,1926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英文题目是The True Story of Ah Q,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删节的完整的译本。第二个译本是根据敬隐渔的法文译本转译的,收在1931年日晷出版社(Dial Press)出版的《〈阿Q正传〉和其他现代中国小说》(The Tragedy of Ah Qui and Other Modern Chinese Stories)一书中,这个译本没有翻译第一章。第三个译本是我本人的,分3期连载在《今日中国》(China Today)杂志1935年11月号至1936年1月号上。”《阿Q正传》是王际真翻译的第一篇鲁迅小说,此后他又翻译了多篇,并于1941年结集出版。

王际真编写年谱的时候,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王际真虽然远在美国,但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命运,他在编年正文之前的导论中写道:“中国对日宣战的决定虽然是政府做出的,但如果中国还是由阿Q精神主导,那么中国也不能够坚持抵抗这么久。即使阿Q未死,阿Q精神也不再是中国精神的主导。相反的,中国现在由一种新精神主导着,这种精神便是自由与勇气;中国由一种新的信仰主导着,这便是:与其在屈辱中活着,不如在反抗中死去。而鲁迅在这一转变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这里虽然是联系当下借题发挥,但无疑表现了王际真对于祖国的信心和对于鲁迅的敬仰。

在导论的开头,王际真对鲁迅有一段总体的评价,非常精彩,值得全文引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常常被人称为中国的高尔基,或是中国的伏尔泰,或是中国的斯威夫特,这样的称呼不无一定的道理。他和高尔基一样一生都处于革命运动的漩涡中;他像伏尔泰一样不知疲倦地写作,作品中充满了隽永的幽默和辛辣的讽刺;他和斯威夫特一样痛心疾首于人类的堕落和愚昧,并施之以猛烈的攻击。但是细细考察,就会发现这类比较只流于表面,只会误导读者,而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也是显而易见的。鲁迅不同于高尔基,他来自不同的背景,采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面对的也是不同的读者。他不同于伏尔泰,他隽永的幽默和辛辣的讽刺不仅针对别人,也针对自己,而伏尔泰则以攻击别人为乐,有点过于爱出风头。他也不同于斯威夫特,他从来没有政治野心,也从来不会自怨自艾,更不会以统治阶级自居。鲁迅如果出身于无产阶级家庭,或许他会更像高尔基;如果中国像法国和英国一样独立自由,鲁迅可能会像伏尔泰那样漫不经心或像斯威夫特那样自我中心。中国的国情使鲁迅摆脱了伏尔泰的轻浮和斯威夫特的自私,对于中国的屈辱和中国人的痛苦,鲁迅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就这一点来讲他更像高尔基——如果我们一定要做比较的话。而就他的社会背景和批判风格来看,他则更接近于伏尔泰和斯威夫特。”在英语世界里,首先将鲁迅和高尔基、伏尔泰等人进行比较的是斯诺。这样的比较并非毫无价值,特别是在西方读者还不知道鲁迅为何许人的时候还是有一定意义的,人们总是要借助于已经知道的东西去了解不知道的东西。但是一旦知道以后,显然不宜长期停留在简单比附的阶段,而必须不断深入下去。王际真用心地编写这份《鲁迅年谱》,显然是希望加深西方读者对鲁迅的了解,这样的目标应当说已经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