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章 应对矛盾(三)(第2/2页)

大家也没别的办法,只能这么先忍着。

会议结束,荷兰分部的分行行长乘船回去,同船的部下叹道:“行长,要是这么的局面,我们什么时候能做出成绩来啊。能拜访的客户我们都拜访过了,荷兰也不会突然蹦出来一群有钱人。”

行长苦笑一下,他也在愁这个事情。银行不是个不犯错就行的地方,每年都要核算业绩。这里面能人辈出,哪怕是再危险的地方都有钱赚。就如俄国经济危机引发的欧洲银行大出血,在德国、法国都有一票早就感觉到问题的欧罗巴银行的人员靠卖空赚了一大票。只是这些人聪明,并没有自吹自擂,而是把这些赚到钱的用来提升当年工作业绩,甚至是用在明年的工作业绩上。

看到行长的表情,这位部下压低了些声音说道:“行长,我认识一个北京的兄弟,他出身好,和那些部长和央行行长熟得很。您要是肯见见他,他大概能给您弄到条子。中央领导下令,您这边升到咱们总行应该容易很多。您是不是要见见?”

听这话,行长忍不住就动了心。最近他也听了不少国内批条子的消息,据说现在有人专门吃这路。“让我先想想。”行长对部下说道。这位部下也是比较高的干部家庭出身,行长倒是不怀疑部下的人脉。

等回到荷兰分行,行长终于下定决心,他把部下找来命道,“和你那个朋友联系一下。”

欧罗巴银行在研究欧洲,欧洲也在观察民朝。1908年民朝出现了涨价潮,涨价潮并没有出现在北美地区,这里是民朝的大粮仓兼很多基础产品基地,涨价潮只是让北美的农场也企业赚到盆满钵满。

在英国大使接到国内发来要求他询问民朝是不是要吞并刚果自由邦的命令时,英国大使刚命令把他收集到的情报传回给维多利亚城。报告里面详细介绍了英国大使馆和各地领事馆收集到的信息。

从1907年年中开始,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人民群众在“物价要全面暴涨数倍”“人民币要不值钱”的消息刺激下疯狂的上街购买各种产品。有些城市的领导们自己都晕了头,应对失据。有些城市的领导还算清醒,南京和上海尤其如此。两个城市领导发动情报机构,听说人民要认为粮食要涨,开始抢购粮食。他们就命令各大商场和粮食供应点就在临街的地方立起“粮价飞涨是谣言”“一时冲动,遗憾终生”的大牌子,在牌子旁边把一袋袋的米面堆得跟小山一样,其他油料等产品也是高高堆起。

因为价格没有变动,又是摆出一副“我们撑着你们买”的架势,虽然群众还是抢购,却平抑了恐慌情绪。

有人吵吵说粮价要涨,就堆粮食。有人吵吵说布匹价格要涨,就堆布匹。有人说酱油价格要涨,那些企业就在街头摆出来大量的酱油。后来连食盐都有人来抢,这两个城市的负责人就在街上卖食盐。

群众们有一种随波逐流的习性,但是毕竟有一部分人是很理性的,大部分人虽然不够理性,却也不至于失去理性。至于那帮失去理性的抢货民众,他们手里的钱总是有限的,等钱花光之后,不管他们再对别的人说什么,他们自己总是没办法带头行动。

1907到1908年,先是城市,后来又到了农村,民众对通货膨胀的恐慌情绪连续引发了四大波抢购风潮。到了1908年7月,风潮因为大家手里没钱而不得不平抑下来。而物价并没有像预期般的暴涨,不仅没有让政府的形象得到提升,感觉吃了大亏的人民群众对于政府没能阻止人民不理性的行为而感到愤怒。基于这样的愤怒,各种不满变成了各种对政府的全力批评乃至批判。

“官倒”的说法在极短时间里面红遍大江南北,红遍太平洋两岸。是的,在这次无理性的大抢购中,官方是唯一赚到大钱的单位。原本好久才能卖光的粮食和酱油、食用油,可都是官方掌控唯一销售渠道。

各种抨击自发的花样百出,自发的变得光怪陆离。英国大使对此自然是大喜过望,民朝几十年来一直呈现出令英国人恐惧的稳定,官方和民间的关系非常稳定,人民群众信赖政府,政府执政同样稳健。

这里面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北美战争,如果是英国对美国作战,那就要进行各种煽动,各种动员。最后大舰队和动员起来的几十万英国军队杀上北美,也许可以获得一系列的胜利,却没办法征服美国那么广袤的国土。

然而皇帝韦泽一句“对于进攻中国的美国华盛顿匪帮,若是不立刻投降,就只有灭亡。到了那日,勿谓言之不预”。接着前后有大约两千万民朝人民从军作战,跑到万里之外把美国从北美打跑。这样的社会动员力,让英国感到了发自内心的恐惧。

现在,曾经看似坚不可摧的社会稳定好想被动摇,还是在皇帝韦泽在世的时候被动摇的。在英国大使看来,如果动摇继续扩大,那可就太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