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开工(第3/4页)

水线长206米,宽27米,吃水9.2米。

标准排水量23500吨,正常25500吨,满载达到了26800吨。

作为新主力舰,火力上自然不能比现在弱,不过虽然356毫米舰炮已经处于了试验中,但要装356毫米舰炮,排水量就要超过三万吨了,那样的话航速将会下降不少,达不到对抗战列巡洋舰的要求,幸好装备部去年拿出了全新的三联装L50/305毫米舰炮,这才解决了困扰麦克金森最大的问题。

和L45型主炮相比,新的L50型可不仅仅是加长身管的简单升级版,可以说几乎是重新设计的,它抛弃了老式的螺纹炮栓,采用了更新的横向结构炮栓,还将膛线数量从原来的68条增加到了76条,尤其是使用了356毫米舰炮上的三项关键技术后,炮管寿命由目前的150发,提高到了220发,同时还增强了药室的寿命。

从一开始,这门炮就是为了配合炮弹设计的,不仅最大仰角提高到了45度,还采用了两种最新的510公斤重型穿甲弹和430公斤高爆弹,最大射程达到了35000米,射速也有了显著提高,急促射速达到了每分钟3发,平均射速每分钟2.4发。

身管的加长,电渣重炼和镀铬技术彻底改变了身管强度和韧性,加上惰性发射药的改进,使得炮口动能进一步加强。根据实验,在25000米距离上,它可以穿透230毫米目前各国普遍采用的克虏伯装甲,如果距离拉近到17000米,那么它的穿深将达到330毫米,12000米内更是达到了400毫米。

新华在大型电动机的造诣,又保证了沉重的炮塔旋转速度可以达到每秒5°,俯仰也达到了每秒12°的较高水平。

而最让麦克金森心动的是,这门炮虽然加长了身管,但在防御力不减的情况下,重量却不增反降,比起吉林级采用的L45型重量从960吨下降到了890吨,足足70吨改善,采用三门三联装的时候,就可以为整艘军舰节省下210吨。

这个节省出来的重量让麦克金森可以更从容的布置上层建筑和其它火力,比如副炮就由四门双联装L47/130毫米速射炮,提高到了六门,还安装了八门甲板单装76毫米高平两用速射炮,这使得防御小型高速的驱逐舰时火力更强。

而新华最早使用,也是经过了多次改进,越来越得心应手的37毫米机关炮这次装备部也进行了大调整,从大连级的六座双联装,调整为了六座四联装,使得火力更加密集。

除此之外,麦克金森还见缝插针的安装了八门双联装12.7毫米大毒蛇机关枪,作为对空和防御鱼雷的最后手段。

为了管理和分配好如此多的舰炮,火控系统也进行了升级,新的弹道机械计算机和舰炮陀螺仪结合,再加上两套十八米长的新式光学测距仪,以及增加了数个十二米独立副炮测距仪后,使得火力通道和精度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火力的大升级后,航速就成了最关键的问题,甚至还超过了对火力的要求,好在此时一项极为关键的技术取得了成功。

涡轮增压技术。

这是李默很早就提出的一项技术,后世时现代驱逐舰上就有这套设备,在看过图纸还亲手维修过的情况下,仿造设计对于他这位海军工程师不是最大问题,从1894年开始研制蒸汽轮机时就拿出了初步设计和图纸,只是它对于加工的要求实在太高,尤其是叶轮曲度要求苛刻,装备部一直没能突破,直到几年前用无电线从德国换取了高精密机床和加工技术后,才在去年取得成功。

虽然新华的高级技术工人不多,但在吸收外国技术工,又经过了十年的自行培养后,还是涌现出了一些好手,事实上中国传统儒家平和心态,和特有的柔和手感,使得这个国家从不缺少能工巧匠,要不然鲁班就是外国人了。

他们欠缺的只是经验和对高技术加工设备的不理解,在这点上任何人都必须佩服李默,他采用的是理论学习,外国老师引导,自行动手操作的组合办法,有时候甚至亲自上阵给技工们演示,最后在报废了数以千吨计,连唐晓看了都称之为史上最大浪费的材料后,最终锻炼出了一批高级技工人才。

比起欧美,他们的数量还是很少,不过随着专门的技术学校和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年轻人走入他们中间,规模正在逐渐的庞大起来,正是有了日以继夜刻苦钻研的他们,才使得涡轮增加和至关重要的星式发动机同时取得了突破。

和星式发动机还有不足,实际使用可能还要拖一段时间相比,涡轮增压器由于设计起点本身高,所以还算成功。

虽然涡轮可以增大马力,但真正的功效是能够大幅度提高的启动速度,后世时一艘上万吨的现代级,从0加速到32节,只需要不到2分钟,威力可见一斑。

现在技术还达不到那种变态能力,但作为可以算是弱化版高速战列舰,对加速和高航速时机动能力要求非常高,所以涡轮增压的出现,彻底的解决了这一大麻烦,配合大面积切角船舵后,机动能力甚至可以和长江级媲美,而启动速度更是全面超越。

所以麦克金森在几乎照搬了长江级的动力组合,只是多安装了两台龙芯三型燃油锅炉的情况下,使得十台锅炉总功率达到了88000马力,最大航速达到了28节,续航力更是首次达到了12节/15000海里的惊人程度。

比起英国战列巡洋舰内塞满了36台锅炉,动力上的独步天下,使得麦克金森本以为从容有余,却没想到最后还是在防护和装甲上遇到了大麻烦。

动力不是无限的,任何时候设计师们都从未完全解决过速度、火力和装甲之间的矛盾,由于海上交战的距离越来越远,针对水平装甲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李默严格要求了在不减少主要装甲的情况下,着重加强水平防护能力,重点部位的水平装甲至少要达到100毫米,这个问题当时让他差点都哭了出来。

增加装甲厚度的唯一办法就是提高排水量,但提高了排水量速度又要降下来,最后他只能求教心目中真正的“设计”大师。

这个问题李默也没办法解决,只是提出了可以适当减小主装甲带厚度,采用倾斜铺设的办法,并首次提出了不需要全面防护,而是重点防护的要求,也就是说在一些次要部位可以减少装甲重量,而重点加强例如弹药库,油舱,动力舱等等重点部位。

历史上这个理念是在日德兰后由美国提出的,李默只不过是借花献佛罢了。

得到了“珍贵”的建议,麦克金森立刻着手研究,其实主装甲倾斜铺设已经在英国得到了实验,但规模不大,而设计部也从主炮塔正面倾斜装甲实验中得到了信心。根据实验,一万五千米距离上,呈15度倾角铺设的主装甲和垂直铺设的320毫米装甲防御力几乎相当,最后他又找了舰炮和装甲材料部门反复实验后,最终采用了李默的建议,将主装甲带以17°倾角铺设,这样不仅节省了很多重量,还首次将主装甲带上下各拉伸了半米,更增强了全舰的防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