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七国之乱,大乱有大治(第2/4页)

就西汉早期的“休养生息”而言,西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建国思路,其经济建设的成果,也大部分被诸侯们所享受。西汉帝国的诸侯们,在经济上自主权之大,已经仅次于春秋战国时候的诸国了。当时的诸侯们,在自己的境内,拥有征收赋税的权力,特别是西汉帝国中央财政的两大赋税:土地税和农业税,在诸侯国境内都由诸侯们代为征收,其征收的款项,除了一小部分按照规定上缴中央外,其他部分都由诸侯们所有。大家都在津津乐道西汉初期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但在西汉的诸侯国里,老百姓的负担一点也不轻。当时诸侯国内的老百姓缴纳的赋税,通常只有1成是交给中央的,其他的9成是交给诸侯王。也就是说,诸侯国境内的老百姓,仅仅在土地税和人头税上,其负担就是西汉中央直接统辖郡县的10倍。另外诸侯境内的老百姓,还必须承担诸如盐铁税、渔税、市租等,这些都是属于诸侯王的专利赋税,作为诸侯王个人财政的“私奉养”。换句话说,西汉开国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家得到的好处很有限,老百姓负担的减轻也很有限,最发家致富的,就是中间这群诸侯们。

而西汉帝国的危机,也就在开国休养生息的经济高速发展中,渐渐地“山雨欲来风满楼”了。关于西汉诸侯国的治理问题,汉文帝时期的名臣贾谊就曾一针见血——强者也反。也就是说,诸侯国的实力越强,其挑战中央权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从汉高祖到汉文帝,西汉局面的暂时风平浪静,主要是因为诸侯实力有限,西汉中央政府的独大,和诸侯国实力之间的相互牵制,是一个短暂的平衡,一旦有一家诸侯国突然崛起,这个平衡就很容易被打破。不幸的是,打破平衡的人,其实早就出现了,他就是当年汉高祖刘邦的侄儿,吴王刘濞。

说到七国之乱的始作俑者,汉高祖的侄儿吴王刘濞,在后世史家中,这是一个被很不齿并且被鄙视的人。被鄙视的原因,除了他犯上作乱大逆不道外,更因为很多人觉得他“自不量力”。比如后来修《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就很纳闷,他曾在自己的文章里说,以吴王刘濞这小小的诸侯王身份,怎么敢去挑战中央的权威。持这种观点的人,根本就不懂西汉的历史,当时的吴王刘濞敢于扯旗,主要是因为他具备了这种实力。

吴王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儿,他在刘邦去世的最后一年,被封为吴王,他的属地,包括了东阳郡、彰郡、吴郡,一共有53个县城。这个规模,即使放在战国时代,也超过了当时的大国赵国、燕国等国的国土面积,俨然是一方强势。而且刘濞不但有土地,更有资源,他所统辖的吴国,有两样当时绝对暴利的资源,一是盐,二是铜。盐是老百姓生后的必需品,是必须买的,谁有了盐,谁就有了庞大的财源。而铜更不简单,铜是当时铸造货币的主要材料,有了铜,也就意味着可以随时铸钱,想要多少钱,去铸就可以。当时吴地所管辖的漳县,是整个西汉最大的铜矿。这份家底,就好比今天,如果哪个国家有储量丰富的石油或者优质铁矿,在国际上腰杆子就很硬。当时的吴王刘濞,就是一个掌握着绝对优势资源,腰杆子很硬的诸侯。

不但腰杆子硬,刘濞的实力更硬。当年刘邦之所以册封刘濞,是因为吴国的南边,就是汉帝国册封的异姓王长沙王,再往南,就是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南越政权。当时的西汉帝国,长沙国是西汉抵抗南越军队的缓冲地带,而吴国,就是西汉南方防线的要冲。这样重要的战略地位,自然要给予军事上的绝对专权。所以吴王刘濞从刘邦时代就获得了特权,可以借着加强南方防御的名义,大肆扩充军队,权力不用过期作废,刘濞是不会让权力作废的。多年以来,刘濞不但大肆招募军队,更和吴国南部的东瓯、闽越等国结成了军事同盟。在汉文帝晚期,刘濞境内的军队,总数最多的时候已经到了30万人。这个规模不但在当时的诸侯国中无人可以匹敌,甚至西汉中央军也不占太多优势。有钱有资源又有兵的刘濞,此时已经是西汉帝国的大敌。

而且这个有钱又有兵的刘濞,其本人更是一个和西汉帝国“有梁子”的人,而且这个梁子是不共戴天的——杀子之仇。汉文帝时代,刘濞的儿子“入朝”——也就是以朝见的名义,到西汉中央宫廷来做人质,结果在和当时是太子的刘启下棋时,因为一时口角,两人大打出手,刘启一怒之下,拿着棋盘砸向吴太子的脑袋,竟然一下子把吴太子给砸死了。这娄子可捅大了,刘启本人差点因此被废了太子位。为了掩人耳目,西汉帝国对外说吴太子是感染瘟疫暴病而亡。汉文帝还主动派使者去吴国,宣布给予吴国“免朝”的权力,以及允许吴国私自开铜山铸钱。本想因此按住刘濞,但实际却是割肉喂狼。免朝的权利,让刘濞失去了中央政权对他的控制,他可以安心地在吴国扩充实力;允许他有制货币的权力,更让刘濞解决了招兵买马的财政问题。而且大量的吴国钱币流通入市场,更破坏了中央的财政政策。如此一来,刘濞的力量如滚雪球一般增长,但是汉文帝时代,因为政治稳定,外加汉文帝本人又是一位极其有作为的君王,刘濞一时尚不敢轻举妄动。事情的转折,出现在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刘濞的“杀子仇人”——汉景帝刘启登基后。

其实在汉景帝刘启登基前后,西汉中央政府与刘濞之间,一直就在互相提防。刘启之所以重用力主削藩的晁错,就因为当年误杀吴太子的事情,对于刘启本人来说是个心理阴影,他知道这个宿仇,早晚会有摊牌的一天。所以最大限度地削弱刘濞的实力,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对于西汉诸侯国,刘启上台后采取了又打又拉的政策。在打的方面,他启用御史大夫晁错,开始推行对诸侯国全面削藩。公元前155年,“削藩令”正式通告全国,其中削藩的重点打击对象,就是吴王刘濞。第一轮被削藩的诸侯中,包括楚王、赵王以及吴王。其中吴王刘濞被削夺的封地,包括拥有当时全国最大铜山的彰郡,以及人口最多,作为吴国兵源的吴郡。这两个郡县被剥夺,等于先夺走了刘濞的钱,又夺走了刘濞的兵。但是刘濞的准备却是细致的,早在汉文帝晚期,他就已经和各路诸侯王串联,尤其是他和楚王一脉早就结成了共同进退的战略同盟。当时的楚王,拥有城池40多座,楚国的国土,基本就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故地。楚国虽然没有吴国富庶,但地盘广大,人口众多,且山越部落林立。如果一旦发生战争,楚国最多的时候可以招募到百万大军,其作战潜力极其巨大。楚国和吴国之所以结盟,除了因为削藩动了他们的共同利益,更因为两家血缘上的亲近。和其他诸侯国都是刘邦直系子孙后代不同的是,楚国和吴国,都是作为刘邦的侄儿获得诸侯身份的。在刘姓宗族中,他们更多的属于旁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自然要走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