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玉座珠帘 第二十七章(第2/9页)

于是小李又请安道谢,同时说道:“我伺候六爷进宫?”

“不必!”恭王想了想又说:“你先跟皇上回奏,请皇上也召见军机。”

“是!我马上回去说。”

等小李一走,恭王立刻把文祥和宝鋆请了来,悄悄说道:“小安子快完了!必是稚璜有个折子来,上头立等见面。等我下来,大概军机还有‘一起’,你们先跟我一块儿走,我再派人通知兰荪和经笙。”

文祥很沉着,宝鋆则是一拍大腿,大声说了一个字:“好!”

“你们看,”恭王又问,“还得通知什么人?”

“内务府啊!”宝鋆很快地接口。

“已经通知了。”

“我看,趁这会儿风声还不致走漏,先通知荣仲华预备吧!”文祥慢条斯理地说。

恭王懂他的意思,安德海一定会得个抄家的罪名,所谓预备,是派步军统领衙门左翼总兵荣禄,先派兵看住安家。这是很必要的处置,不但是为了防止安家得到消息,隐匿财产,而且要防他们湮灭罪证。别人犹可,要治安德海的罪,非有明确的罪证不可。

“你的思虑周密!”恭王点点头表示嘉许,“这么样吧,就是你辛苦一趟,办妥了赶快进宫。我跟佩蘅先走。”

于是恭王更换公服,传轿与宝鋆进宫,明善已先在军机处等候,一见面便疾趋而前,低声说道:“上头催了好几次了。

六爷,到底什么事啊?”

“小安子的事儿犯了!”恭王低声答道,“回头你少开口。”

“是!”明善顺势请了个安,“六爷,什么事儿瞒不过你,你老得替内务府说句公话。”

恭王未及答话,只见小李气喘吁吁地奔了来,一面请安行礼,一面以如释重负的声音说道:“六爷可到了!快请上去吧,脾气发得不得了啦!”

一听这话,恭王倒还不在意,明善心里却嘀咕得厉害。但此时也不便向小李多问什么,只是一路盘算,皇帝会说些什么话,自己该如何回答?光是应付皇帝的脾气还好办,无奈碍着位慈禧太后在内。看样子讨了皇帝的好,会得罪“上头”,此中利害关系,得要有个抉择。

抉择未定,人已到了养心殿,进东暖阁两宫太后常朝之处,只见皇帝已坐在御案前面的黄椅上。等恭王和明善行过礼,他首先就冲着明善问道:“小安子私自出京,你知道不知道?”

明善心想,赖是赖不了的,只好硬着头皮答道:“奴才略有风闻。”

“什么叫‘略有风闻’?一开口就是这种想推卸责任的话。”

迎头就碰了个钉子,明善真是起了戒慎恐惧之心,皇帝年纪不小了,不能再当他“孩子”看。年轻的人,都喜欢说话爽脆,他便很见机地老实答说:“奴才知道。”

“既然知道,为什么不拦住他?”

这不是明知故问?安德海出京,皇帝也知道,为什么又不拦住?这样一想,明善懂了,皇帝也是为了在慈禧太后面前有所交代,存心唱一出戏,那就顺着他的语气答话好了。

“是奴才的错。”他这样答道,“因为安德海跟人说,是奉懿旨出京,奴才就不敢拦了。”

“他是假传懿旨,你难道不知道?你不想想,两位皇太后那么圣明,事事按着祖宗家法来办,会有这样子的乱命吗?”

恭王暗暗点头,皇帝这几句话说得很好,抬出“祖宗家法”这顶大帽子,不但慈禧太后不能说什么庇护安德海的话,臣下有“祖宗家法”四字准则,也比较好办事了。

看明善低头不答,恭王便接口说道:“臣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请皇上明示缘故,臣等好商议办法,奏请圣裁。”

“你看吧!”

恭王接过折子来,为了让明善也好了解,便出声念了一遍,然后交上奏折。

“你们说,本朝两百四十多年以来,出过这么样胆大妄为,混帐到了极点的太监没有?”

“请皇上息怒。”恭王奏劝:“这件事该如何处置,得要好好儿核计。”

“还核计什么?象这样子的人不杀,该杀谁?”

皇帝要杀安德海的话,明善不知听说过多少次了,但此刻明明白白从他口中听到,感觉又自不同,不由得就打了个寒噤。

“怎么着?”皇帝眼尖看到了,气鼓鼓地指着明善问:“小安子不该杀吗?”

“奴才不敢违旨。不过……。”他没有再说下去,却跪了下来。

“怎么?”皇帝问道:“你是替小安子求情?”

“奴才不敢。不过小安子是圣母皇太后宫里管事的人,请皇上格外开恩。”

皇帝气得几乎想踹他一脚!明明他心里也巴不得杀了安德海,偏是嘴里假仁假义,这话传到慈禧太后耳中,岂非显得自己不孝顺?

转念到此,皇帝怒不可遏,俯下身子,一只手指几乎指到明善鼻子上:“你既然知道保全圣母皇太后位下的人,为什么不早劝劝小安子别胡闹?为什么不拦住他,不教他犯法?太监不是归内务府管吗?你管了什么啦?”说到这里,他转脸向恭王又说:“六叔!先办安德海,再办内务府大臣!”

这番雷霆之怒,把明善吓得连连碰头。皇帝冷笑不理,恭王恨他多嘴,也装作视而不见,只这样答道:“安德海违制出京,自然要严办,臣对这方面的律例,还不大清楚,臣请旨,可否召见军机,问一问大家的意思?”

“这一来,”皇帝有些踌躇,“这会儿去找他们,来得及吗?”

“来得及!”恭王答道,“臣已经通知他们进宫候旨,这会儿大概都到了。”

“那好。让他们进来吧!”皇帝转回头说:“明善!下去。

我这里用不着你!”

“是!”明善跪安退出。虽然碰了个大钉子,心里却很妥帖,安德海必死无疑,而慈禧太后那里,可告无罪,里外两面都占住了。至于皇帝不悦,不妨以后再想办法哄他。

及至军机四大臣进见,先由恭王说明经过,然后皇帝逐一指名征询。宝鋆和沈桂芬都表示“遵旨办理”,文祥和李鸿藻则另有陈奏,一个认为借此可以整肃官常,一个则痛陈前代宦官之祸,意思中都支持皇帝的意思。自然,没有一个人提到慈禧太后。

“师傅,”皇帝问李鸿藻,“那‘三足乌’是什么意思?”

李鸿藻知道皇帝是明知故问,因为“青鸟使”的典故,他清清楚楚地记得,翁同龢曾为皇帝讲过,如果此刻再讲一遍,必定又牵涉到慈禧太后,所以他这样回奏:“臣请皇上,不必再追究这一层了。”

皇帝点点头,听了师傅的劝,却又冷笑:“小安子平日假传懿旨,也不知道搂了多少昧心钱!他家一定也还有违禁的东西,趁现在外面还不知道,先抄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