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始倡玄学——老生者见不生,常谭者见不谭(第6/12页)

一般来说,道德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隐性力量,才能是个人特质的体现。也就是说,“道德”需要大家都遵守,你得和别人一样,“才能”需要你与众不同。比如,大家都守孝,你也得是个孝子,甚至是能做表率的大孝子,这算有道德;你有与众不同的能耐,能在一堆人中凸现出来,这算有才能。

道德衍申开来,就是“名教”;而大自然的规律,则是天生万物、各不相同,这样,就又把“名教和自然”的关系,对应到了“道德和才能”的关系上。

由于道德往往和本质连在一起,于是,才(外在才能)、性(内在道德、本质)之辨,也是魏晋玄学常常讨论的内容。一般有才性合、才性异、才性同、才性离等四种说法。

命题五:言、意之辨。

当然,这一切的争论,还牵涉到一个语言学的基本问题,那就是,你的话能否准确表达你的意思——即“言能否尽意”的问题。

言能尽意,言不能尽意,就成为两派观点。

当然,在今天看来,这个问题的争辩,主要在于双方对“意”的界定不同。认为“言能尽意”的,他们口中的“意”指的就是具体事物;认为“言不能尽意”的,他们口中的“意”指的是抽象的、在语言层次之外的东西。

这样一来,当然争得不可开交了。

玄学的核心辩题就这五个。当然,围绕这几个核心辩题,还产生了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从曹魏到两晋,产生了许多优秀的玄学家,可以说,玄学家都是名士。需要注意的是——名士们观点不同,往往政治立场也截然不同。因为他们讨论的观点,表面看起来都是形而上的哲学,其实呢,都对应着现实的政治问题。

所以,同为名士、玄学家,其中还分为两个阵营。

一派,叫作玄论派。这一派,崇尚自然、老庄,是道家思想的玄学化,最著名的玄学家大多数都是这一派的人物,比如何晏、王弼、竹林七贤等等。这些人嬉笑怒骂、狂放不羁,独立精神很强。思想飘摇高致,不拘一格,是玄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我们后世所说的玄学思想,大多指的就是这一派的思想。

另一派,叫作名理派。这一派,是纵横家、名家思想的玄学化。名理派的谈论以刑名为主,较少老庄思想,内容比较务实。他们的行为也不浪漫,也很反对虚浮放诞的风气,比较符合当政者的利益。

这两派,就好像华山的剑宗、气宗一样,都是使剑的高手,也都属于华山派,但是互相之间立场不同、观念不同,斗得死去活来。

了解了玄学的基本情况,再讲多姿多彩的风流名士,大家对他们的选择、思想和命运,也就能有更深刻的体会了。

正始之音

管辂说:“邓飏筋不束骨、脉不制肉,行动坐卧就跟没骨头一样,

这是‘鬼躁’之相;

何晏形容枯槁、魂不守舍,面色发灰发青,

没有一点血色,这是‘鬼幽’之相。

两个人都活不长久了。

跟死人说话,我有什么好怕的啊?!”

牛人王弼

啰里啰唆介绍了魏晋玄学的由来和内容(这只是一些粗浅笼统的介绍,真想了解魏晋玄学,还得参考这方面的专著),现在我们回来继续说何晏。

曹爽独揽大权后,就任命何晏为吏部尚书,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部长,掌管着全国文官官员的评定、选拔,这权力可大了去了。

对于他这位吏部尚书,史书有截然不同两种评价,一种说他党同伐异、挟怨报复;另一种则赞他秉公行事,成绩显著:

正始中,任何晏以选举,内外之众职,各得其才,粲然之美,于斯可观。(《三国志·傅咸传》)

何晏居于高位,招来毁誉是常事,不过由此也可见当时的政治环境,明显有两派对立的势力。

他的政治才能如何,暂且不管,但是身居如此要职,何晏的能量得到最大发挥。

首先,他组织了几个大学问家,主持编纂了《论语集解》。这个《集解》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是儒学和玄学的结合物,影响非常大,甚至到现在,也是解释《论语》这本书最重要的依据之一。

其次,就是他做得最精彩、最耀眼的事了——他擢升了一批玄学家,并且延引宾客,聚众交流。交流的内容呢,自然也都是《老子》《周易》之类的学术问题啦。大家互相辩难,“清谈”初具规模。

此外,他还做了一件留名千古的事——他发现并提拔了一个不世的奇才。

王弼!这个响当当的名字,只要稍微深入《老子》《周易》这两本书的,绝对会知道,因为我们现在读《老子》、读《周易》,用的注解都离不开王弼的贡献。

王弼也是名门之后——名门之后、世家大族,这几个词我都快写腻歪了,但是没办法,魏晋就是门阀时代,但凡蹦出来的名士牛人,基本上都是大有来历的。所以,我也只好忍了,并给大家交代一下王弼的祖辈都是谁。

王弼的祖上,也有几个做过太尉、司空这样的“三公”高位,不过他们名气不是很大。王弼的爷爷,叫王凯,王凯有个表弟,叫王粲——王粲名气就大了,就是前面介绍过的建安七子之一的大才子。

当时长安大乱,王粲和表哥王凯逃离长安,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觉得王粲才华横溢,就想把女儿嫁给他,但是王粲长得挫了点,于是刘表就把女儿嫁给了王凯。

看明白了吧?王凯就是王弼的爷爷,王粲就是王弼的叔爷爷,而荆州牧刘表,就是王弼的太姥爷!王弼的老爸官居“谒者仆射”(谒者台是专门负责传达皇帝使命、引见臣下的一个机构,谒者仆射,是这个机构的长官),也是中央高级干部。

他就出生在这样的家里,非但生活舒适,他还很好地继承了祖辈聪慧的基因,史书说他:

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

王弼才十来岁,就喜好道家学问,并且能言善辩,博通无碍。我有时候想,史书记载会不会太夸张了,想想同样都是十来岁的孩子,孔融让梨了、曹冲称象了、王弼就博通《老子》了,而我们十来岁的时候都在干些啥啊?

王弼出生在226年,差不多比何晏小三十来岁。何晏当吏部尚书的时候,王弼才十六七岁。当时何晏举办谈座、大畅玄风,家里宾客盈门,来往的都是玄谈高手。王弼闻名,前往谒见。

何晏听说过王弼的名字,就很高兴地把他迎请进来。可大家一看,天呐!还是一个小毛孩子啊!于是,没人把他放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