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金归秦桧(第2/5页)

审视整个过程,如果是真的,那么,我们真该感叹十二世纪中国妇女的人权地位,什么样的事情她们都能参与,什么程度的决策她们都能够改变。这是一个多么先进仁道的社会啊。

一句话,我感觉这是地道的野史,当小说看还可以。

那么,话又说回来,秦桧到底是不是奸细呢?路途如此遥远,家眷却安然无恙,这让人们的心中都画出了一个个巨大的问号,让人没法解释,而且怎么解释都觉得牵强附会。

秦桧就在这种疑云中走向南宋朝堂,一路上遭遇无数质疑的目光。不过,他不在乎,因为有两位大佬向朝廷保证,说他是忠臣,绝不是奸细,而且,他的回归是英雄壮举。

这两个大佬分别是首相范宗尹、同知枢密院事李回。两个人加起来正好是南宋军政大权的总和。他们联袂出场,就算不能让人心尽服,至少秦桧在官场内部可以安身立命了。

不久之后,人们一直在琢磨,难道从涟水寨卖酒的王秀才,到南宋首相范宗尹、枢密院事李回,他们都是秦桧的同伙,一路把秦桧护送到赵构的面前?

参照以后的事情,没法不让人怀疑,而答案又是那么模糊。王秀才这个人无从考证,难道他是金人设在涟水寨的内线吗?

没那个必要。一个卖酒的,军、政两界都挨不上边,功能几乎接近零,没有培养价值。那么是范宗尹吗?更可笑了。

查范首相的履历,这真是一位青年得志、意气风发的人物,其蹿红速度之快,让刚刚打破纪录的张浚都感到自卑。范宗尹,字觉民,襄阳邓城(今湖北襄阳)人。进士出身。在靖康之变前,史书上说他“累迁侍御史、右谏议大夫”。

看着很正规吧,事实上超级吓人。他生于公元1100年,靖康之变是公元1126年左右,算一下吧,他升为言官首脑时只有二十六岁,还是御史台、知谏院双料首脑!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官场妖孽。

之后,他赞成割让北方三镇,和当时的御史台长官秦桧唱反调。再之后,金军退兵,张邦昌派人向赵构表忠心,派去的人就是他,这让他第一时间给赵构留下了好印象。建炎南渡之后,赵构忍过了苗、刘叛变和“搜山检海”之厄,陪他一起受罪的朱胜非、吕颐浩也翻身落马,都丢了相位。

等事情都安定之后,范宗尹上位。

而此时,张浚还在大西北和曲端较劲,和一大堆完颜打生打死呢……相比之下,范宗尹的幸运简直是人神共愤。

这样的人,是能收买的吗?

所以,范宗尹作证之后,官场相信了,民间寂静了,赵构也动心了。甚至,范宗尹的证明,让范、秦两人的声誉都有所上升。

他俩本是敌对的,这时,范能为秦澄清事实,是很高尚、很绅士的行为,他有着纯洁的心灵!而这个正是南宋官场的标志,是最辉煌的时期才会有的事。

比如范仲淹与富弼、吕夷简等人之间,彼此虽然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但能协力为国分忧,这才是大臣之间应有的气量。

看着很崇高吧,说实话,之前我也很激动,可史书看多了,渐渐品出了些许异味。政治就是政治,没什么品味可言,像什么“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之类的话,都是骗人的。谁要是把这个当真,一定会死得超级难看。

就像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铁血人物罗伯斯比尔一样。法庭宣判他死罪时,他一次次想站起来发言,却被一次次打断,到死也没有获得什么说话的权利,纯属活生生憋死的。

具体到秦桧与范宗尹之间,范妖孽为什么会力保秦桧呢?不是利益关系,也不是奸细的互相掩护,那么是上面说到的高尚、绅士、纯洁、气量之类的吗?

总觉得很虚幻,太假了。

思前想后,纵观秦桧一生,一个答案才悄悄浮出水面。这时说出来,会不会是剧透呢?会不会降低阅读兴趣呢?

应该会,但我不得不说,说了才会在一堆乱麻里理出清晰的脉络,才能让大家知道秦桧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汉民族第一败类的神坛的。

请注意,秦桧最大的伎俩——欺骗。

这是个很常见的伎俩,但凡一个想作恶、甚至想办点什么事的人都具备。但是,秦桧把它升华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层面。历史会证明,他让每一个大人物翻身落马、身败名裂,不管对方是谁。哪怕是神勇睿智的岳飞、至高无上的赵构、号称“识人第一”的张浚,还是眼前这位迅速蹿红的范宗尹,都被他骗得团团转,直到失去一切。

直到他死后,他们才能稍微喘口气。但是,却无法改变他生前所规定的事情。

尤其令人发指的是,秦桧的欺骗伎俩是无解的。很多与他有关的事,哪怕是八百多年后的近代,仍然充满争议。连他本人到底是好是坏,是为国着想的忠臣,还是无耻的汉奸这件事情,都有各种不同的声音,人们没完没了地去分析它。

骗人骗到这种程度,让人怎么办呢?

记住他的个性,来看眼前发生的事情。范宗尹认定他是身世清白的好人之后,把他引荐给赵构。这是赵、秦之间的第一次会面。稍等,这两个姓氏在中国历史上是有特殊意义的,它们连在一起,在后来的清朝皇宫里频繁出现过。

赵,秦朝的赵高;秦,宋朝的秦桧。这两个姓因为这两位人才被清朝的皇帝钦定为宫里太监的统姓,以提醒皇帝们小心身边的人。

唉,从何说起呢?又不是姓氏本身的错。

对这次会面,秦桧准备得非常充分。他给赵构带来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消息。

第一,赵构父母的近况。

这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一直说赵构很冷血,这不准确。赵构是个复杂的人,他有冷酷的一面,也有充满人性的一面,他一样也会思念父母。历史可以证明,后来,当赵佶的死讯传到江南时,赵构心如刀割,怒不可遏,第一时间找到了最强的将军,集结所有兵力北伐,发誓要为父亲报仇。

这时,他问了很多,秦桧说了很多,这都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除了秦桧之外,没有人能提供给他。因为聊的都是亲情,产生的亲近感也与众不同,这让两个人的距离瞬间拉近。

第二,秦桧提出了一个政治观点,原话是“如欲天下无事,须是南自南,北自北”。这句话很有学问,从字面上看很简单,是说南方的人归南方,北方的人在北边。只能是这个意思吧。但以什么时间段为准呢?

如果以靖康之变前为准,那么秦桧就是个坚定的抗战派,一心要收复故土。大家哪儿来的回哪儿去,女真人退回卢沟桥以北,宋朝人回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