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北洋时代(第3/6页)

“三·一八”事件的实际情况,不是我们过去被告知的那么简单。当时在河北天津塘沽等地发生冲突,张作霖要派军舰进来支持他的盟军,直系反对,双方就在那里冲突,国民军派人布防封锁了大沽口。但按照当时的条约这是不允许的,于是列强抗议,这一抗议,国民党的左派和共产党包括李大钊,就联合起来,说凡是武装失去的,我们就要武装收回,要求立即废除不平等条约。其实他们就是要捣乱,而不是想实在解决问题。但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其实都是行不通的。于是一次两次游行,包围了执政府,也包围了段祺瑞的住宅。在这样的情况下,卫队开枪打死了十几人。这当然是惨案,是北洋政府的罪恶,但要看到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事情,就是国共一些人合作,不顾现实情况,设下陷阱,让北洋政府犯错误。段祺瑞当时不在现场,也不是他下令开枪,事后他说事件跟国民党有关,通缉国民党的组织人员,同时下令抚恤学生家属。冯玉祥的国民军又再次发动政变,段祺瑞于是于四月份下台了,按照费城会议的模式挽救中国的机会也丧失了,带来的是国民党蒋介石的专制统治。

先讲到这里,请大家提问。

答问:

1.我的问题比较多。第一,在北洋政府的时候,许多人批评当时的国会是花瓶国会,你是怎么看的?第二,我看过彭德怀自述,他说二几年他加入共产党前,南方各省要搞联省自治,彭德怀他们认为这套是欺骗百姓的,你怎么看?第三,“三·一八”惨案之后,段祺瑞先是道歉、下跪,并发誓以后不再吃肉以示忏悔之心,段祺瑞当时是很有名的青年总理,被称为“六不总理”,在中国后来也发生过类似事件,你怎么评价后来的领导人与段祺瑞表现的区别?

答:说当时的国会是花瓶国会,其实不对。国会一开始独立性就很强,举几个例子,袁世凯对当时的约法不满,国民党控制国会制订“天坛宪法”,袁世凯想派代表参加,宪法制订委员会说不行,条例中没有这条,这就是独立。这样的事例很多。再讲临时参议会,当时孙中山在南京政府时期没有钱,想将汉冶萍公司抵押给日本借五百万日元,当时的参议会讨论时,多数人反对,说汉冶萍公司是中国的骄傲,不能随便作为抵押品,另外它是民间的公司,政府也不能随便拿来抵押。所以当时国会并不是花瓶,这是过去所受教育造成的错误印象。但约法制订本身在国民党时代有问题,结果造成大批腐败。

联省自治其实就是美国的联邦制,没有什么不对。过去攻击联省自治就是一个借口,说是掩盖军阀割据。这样说的人忘了一个事,当时各省是有省议会的,各省的议会要制约当时地方的军政大员是有可能的,地方议会对本省施政做出的决议,军政大员不能不听。你去看看当时各省制订的宪法,在湖南好像是正式通过了,其他省都是草案,那些宪法都是很好的。当然书面的东西要变为实际生活,还有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这个过程决定了民间社会的发展。相对来讲,当时是二十世纪最自由的时期,那个方向是完全有可能的。

你讲段祺瑞的事情都是错的,有些是他的后人造出来的。首先段祺瑞下跪道歉没有正式的文字记载,不可靠,说他因此吃斋也不对。我曾有一篇文章证明,他吃斋是从一九二零年直皖战争他失败了以后就开始了,跟“三·一八”完全没有关系。他当时下了抚恤令是对的,他知道学生上当受骗,是无辜的,元凶应该惩治。我认为相对来说,他处理得比较好。

2.您的题目“重新审视北洋时代”非常有趣,你的新观点是相对于旧观点来说,这个旧观点指的是什么时期,谁提出来的观点?我们在一百年后看那个时期,但一百年当中会不会,比如说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有人审视二十年代的事,八十年代又有人重新审视六十年代。我们现在又在看前人的观点。

答:我想学术总是不断进步的,一再重新审视,逐步接近真相,一点儿不奇怪。但是中国有个情况,1928年以后甚至更早同盟会时期,孙中山就以历史为工具,歪曲历史,他在同盟会时候就叫人写太平天国史,他说是汉族反抗满族的光荣历史,其实太平天国是很腐败的。用政治的目的去歪曲历史,我感觉很错误。国民党统治全国以后,这个风气也很严重,因为要证明国民党的统治是合法的,民国的历史从国民党开始才是正统,违反国民党或孙中山的意志就是错误的,所以他们搞了一套完整的解释系统,把北洋时期都说成卖国、专制,一大堆帽子。其实都是错误的。这样歪曲历史为他的统治利益服务的方式,不足取。假如有学术自由,这些问题会逐步解决。

3.民国的第一任总理叫唐绍仪,想听听你对他的评价。第二,中国有“隔代写史”的传统,是不是大概到了这个时候,可以比较客观地写清史和北洋史?

答:唐绍仪是第一批中国留美幼童之一,在美国受到良好教育,然后在清末改革起了很大作用。辛亥革命后的南北会谈中,他是袁世凯的代表,但他支持共和。成立政府以后,他出任第一任总理,但跟袁世凯的施政观念有不和。说得具体点,其实唐绍仪有上当受骗的经验,最直接的原因关于直隶都督的问题。直隶、山东都是原来北洋的势力范围,国民党弄了个小计谋,将一个驻扎在南京的亲国民党的第三军军长王芝祥推荐为直隶都督,唐绍仪觉得没有问题,直隶省议会也接受。但袁世凯因为直隶是他的势力范围不愿意,最初敷衍,后来下令任命另外一人。唐绍仪因此认为袁世凯说的与做的不一致,坚决辞了职。这件事当中,袁世凯本身有问题,但国民党的计谋也不足取。对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也拿不到的东西,想通过计谋手段,将一个省的军事权拿到手,我想是不对的。

隔代写史,重要的是史学家本人的史德和史实。史学家能不能坚持史德,讲真话,讲实在话,这是学术立场,现代学者坚持这条,就能逐步接近历史事实。要完全还原历史真相不可能,只能大致接近实际。任何人、任何学科都是这样,只要史学家坚持现代学者的立场,或者坚持传统史家的所谓正气,秉笔直书,就能写出真实的历史。我想修史,跟隔不隔代关系不大,最重要是研究者的立场。但为什么会出现隔代修史的情况?跟政治环境有关,官方修史要服从当时统治者的意志,所以要隔一段代才能比较正常地修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