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诸葛孔明的第二个身份(第2/2页)

蚺是一种体型非常巨大的蛇,它们分布广泛,主要在美洲,少数在马达加斯加岛和新几内亚岛。无论是人工的还是野生的,长度几乎没有超过六米,但这水潭中的蚺十米多长的居多,难道这里曾经受到过核辐射,能长出身体如此巨大的动物么?

蚺科蛇类猎食动物的特性不是通过把猎物的骨头折断导致猎物死亡,而是把猎物直接勒死,用结实的躯体肌肉把猎物盘绕,使得猎物的胸腔无法扩张慢慢窒息而死。猎物死后,一般都是被它们完整地吞下。蚺的皮有很大的伸缩性,能吞入比它们的直径大很多的猎物。胃液中含有高浓度盐酸,能在数日内把大的动物消化掉,骨头也会被消化,只有牙、毛发和爪会被排出。水下的那些毛发,也许就是它们消化不掉而排泄出来的人类食物残渣。但是,难道这里曾进来过人吗?这究竟是什么地方?

“水里除了这两人,有耿天赐和李天明吗?”徐星儿突然想起了什么问道。我摇了摇头,心里也有无数个问号。

比如这究竟是不是墨家机关城,不是又怎么会有这么巨大的超乎寻常的蚺?比如这玩意儿究竟是秦墨者用来攻击我们的,还是原来就在这里生存的动物?如果是后者,它们是如何在这么深的地下生存并且繁衍的?不过,所有这些问题,都没一个来得现实——接下来怎么办?刚才我已经遭到了突袭,下一条蚺也许很快就会醒来,一旦如此巨多的蚺蛇醒来,我们还有命活吗?

张自成还紧紧地搂着墨七,眉头紧锁的墨七一扭头鼻子都快碰上他的脸了。

“你怎么还不下去?”墨七问。

“你不是不让我动吗?”因为搂着墨七,张自成的高度比我们稍微高出一些,墨七又距离石壁很近,一扭头突然看到了什么,用手拍了拍墨七的脖子。

“七哥,石壁上有东西!”张自成一边说,一边两腿自然地骑上墨七的肩膀,两手扶着石壁,趴在上面仔细观看。还好是墨七,要是换了我,这动作足以让我沉底儿去喂蛇。

“妈蛋!这写得是什么呀?这字也太小了,看起来好像是石匠打草稿用的,怕浪费就用在这里做石壁了。”

为了让张自成看得清楚一些,墨七把灯凑近了石壁。

“妈蛋!”张自成又小声骂了一句,“全是文言的,我只看明白了,什么三岁母亲病逝,八岁丧父,随叔父豫章赴任,建安二年叔父病故,移居南阳,十九岁师从水镜先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说到这里张自成突然停住,墨七嘟囔了一句:“出师表?”我和张自成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诸葛亮!”

“这就是花山谜窟的谜底,这是诸葛亮修建的石窟!”我惊愕地说,“修建一个这么巨大的石窟,是用来干什么的啊?”听着远处那奔腾呼啸的水声,看着水面时不时泛起的层层涟漪,我的心里有个非常不好的预感。

张自成突然对墨七小声说:“那手抄本里面写着水镜先生,也就是司马徽是一代墨家钜子,葛亮曾经师从水镜先生,难道他也是墨家的?”墨七没有回答他,张自成拍了一下墨七的脑袋顿悟道:“我靠,诸葛亮肯定是墨家的啊!”此刻我是赞成他的观点的。按张自成推演的墨家人的逻辑,诸葛亮那光辉的历史处处都证明了他是墨家人。

第一,诸葛亮和庞统师从水镜先生司马微。在《襄阳记》中有:“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微。微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伏龙就是指的诸葛亮,司马徽把他最得意的学生推荐给了刘备。他的外放灵子的地位与当年张良相似,在历史上也是叱咤风云,怎么可能不是墨家?

第二,诸葛亮会很多“奇技”,这些奇技除了墨家弟子外,一般人绝对不可能会。他改进连弩机,造出著名的诸葛连弩,发明运输工具“木牛流马”,从军事技术的角度还创造了八阵图。

第三,诸葛亮一生都在践行墨家的主张。兼爱,战争中常以保护百姓为第一。节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里面说,诸葛亮曾经上表指出自己没有多余财产,只有八百株桑树和十五顷土地,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赐封,儿子都是自给自足,直至死时也是如此。节葬,在他临死前,还特意吩咐下葬时只需挖一个洞,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不须要其他配葬物。

我们都紧张地看着墨七,如果诸葛亮真的是楚墨,墨七是最有可能知道这个真相的人。

墨七压低了嗓子小声说:“老师曾说过,墨家机关城由墨家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几个人物所建。他的猜测有张良,诸葛亮,刘伯温,还有……”

“这是诸葛亮修筑的墨家机关城!”我抑制不住内心深处的激动,一时间忘了水下的危险,狂喜着大声喊,“墨家隐秘了上千年的机关城,竟然就在这里!花山谜窟的下面。每天上千人在上面游览胜地,却不知道原来脚下就是墨家机关城!”

“别在那忘我了。”徐星儿冷冷地说:“如果这真的是诸葛亮修建的墨家机关城,那我们死定了。诸葛卧龙智商估计比爱因斯坦还高,他的计谋谁识破过?他打的仗哪个不是令人拍案叫绝?如果这里是他建的机关城,我们很快就会毫无悬念地变成水底那一撮撮黑头发。”

徐星儿的话把我从发现古迹的巨大兴奋中拉了回来,一时气氛又凝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