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2章 神离(第3/3页)

玄宗点头道:“甚是,甚是。这件事确实需要即刻去办。你此次回来便是着手处理此事?”

王源道:“臣当然会全力处理此事,但其实臣要向陛下举荐最合适的人选来办此事。臣特意带了颜真卿来成都,不仅是因为他是我大唐有功之臣,我带他来接受陛下的嘉奖的。同时也是臣想向陛下举荐此人。此人对于政务很是精通,臣想举荐他全权负责安置赈济安顿百姓之事,必无纰漏。”

玄宗沉思点头道:“颜真卿倒是个忠臣。朕原本以为他只是个文士,无法担当大任。但经过平原城之事,朕对他彻底改观。你既然认为他是个人才,朕便重用他负责赈济之事便是。你觉得朕授予他什么样的官职为好?”

王源道:“若说能力,颜真卿有相国之才,我将相国之位让他也无妨。”

玄宗忙摆手道:“不可,岂可如此。”

王源笑道:“臣跟颜真卿谈过此事,颜真卿说我若让贤,他死活也不会接受的。所以臣倒也没办法。臣认为,陛下当给他要职,让他参与政事为好。将来也可堪大用。”

玄宗沉吟道:“赈济乃户部之事,朕授予他户部侍郎兼政事堂户部主事之职,加个赈济使,全权负责赈济之事,你看如何?”

王源皱眉道:“这个官职小了些。陛下只要想一想,叛军袭来,河北十几州府官员尽墨,逃的逃降的降。唯有颜真卿和他的堂兄颜杲卿二人效忠朝廷誓死拒敌,便知道这颜真卿的胆色和忠心有多么的难得了。”

玄宗沉声道:“说的是,依你之见该如何?”

王源道:“臣认为该授予他中书平章政事职位,让他参与政事堂政务的处理。政事堂中现在就缺他这样的人,臣虽为相国,但领军在外。韦见素一人很多事难以决断,若是有颜真卿在中协理,政事会协调很多。”

玄宗咬咬牙道:“好吧,便依你所奏,朕任命他为中书平章政事,加赈济钦使之职,让他参与处理政务。”

王源拱手道:“陛下圣明。臣还有一个人要举荐。”

玄宗道:“那又是谁?”

王源道:“这个人叫杜甫,陛下当对他有所耳闻。”

玄宗一愣,点头道:“杜甫么?朕当然知道他。诗文写的很好。他在成都么?朕怎么没见到过他?不是说这个人投靠了安禄山么?”

王源摇头道:“此人嫉恶如仇,对朝廷忠心不二,岂会投靠安禄山?他早已从叛军手中逃出来了,当初在通州时被我遇到了他。我见他潦倒,便留在帐下当了个参军司马。但此人的才能不在军中,他对百姓甚是爱护,臣认为朝廷正在用人之际,这样的人才不可不用。一来其诗名甚隆,用了他可安天下文士之心,二来此人报效朝廷之心甚笃,朝廷应该给他机会。”

玄宗对杜甫不甚感冒,读过杜甫的诗作,觉得此人的诗文甚是碍眼,写的都是百姓困苦之事,教人很不舒服。但既然王源举荐,也不得不给王源面子。于是道:“你看着办吧,你是相国,也不用事事问朕。”

王源忙道:“那好,那臣便做主了,任命他为政事堂户部房主事官,全力协助颜真卿赈济便是。”

玄宗吓了一跳,一下子便将这个人任命为户房主事,这似乎有些太草率。须知政事堂五房主事的官职甚至都可同各部侍郎官平起平坐,那可是个三品大员。然而既然已经开口说由王源做主,玄宗也不好反悔。心中只想:这时候先稳住王源便好,以后再慢慢的将王源举荐的人全部罢免了,倒也不急在这一时。

“然则过了今年冬天,明天春天你可有攻下长安之计?”玄宗还是念念不忘长安城。

王源道:“明年春天形势便好多了。一方面一个冬天可以消耗长安城中的大量物资,或许到时候他们便无粮草了,那正是攻城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一个冬天的时间,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兵马也将成型。到时候即便攻城伤亡过大,咱们另有一只兵马在手,也不惧叛军反攻,陛下你说是么?”

玄宗心下大安。一个冬天之后,攻长安可消耗王源手中兵马,到那时郭子仪他们掌握的兵力或可比王源手中的兵马更多,那便权力易手,再不怕王源独大了。一想到这一点,玄宗顿时喜笑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