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顺天逆民秦统一(第4/4页)

屈原赋《哀郢》,诉说国都为秦军攻占的悲伤,哭泣百姓流离失所的苦难:“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意思是说:“反复无常的天意啊,为何使百姓遭殃?妻离子散啊家破人亡,仲春二月啊迁徙东方。”他忧国怀乡,亲土爱民。他怨天悯人,哀怨天意之不公,悲泣民生之苦痛。

伟大的屈原,是忧国爱民的诗人。屈原所忧的祖国,是激烈抗击秦国侵攻的楚国。屈原所爱的人民,是在秦军的残酷攻击下流离失所、痛楚绝望的楚国人民。屈原的著作和人格,不仅体现了楚国的民意,也体现了列国的民意。古往今来,屈原已经成为热爱祖国乡土和讴歌民情民意的象征。

天意无情,民意人性,天意和民意的离合,左右了历史的动向。我调查秦始皇疑案,整理秦统一天下的往事,深深感到秦灭六国的历史是一部顺天逆民的历史——天意和民意的背离,制造了无数惨痛的历史。

秦违逆民意统一天下,暴力强行的结果:古来列国消灭,万千生灵涂炭;十五年后,有六百年历史的秦国也不得不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国家崩溃,王族灭绝。两千年来,中国人民也不得不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呻吟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压迫之下,乡土难以自治,个性难以发扬,改革的动向难以成器,创新的萌芽难以生长,庞大帝国体制的厚重停滞,让近代中国沉沦到落后的谷底。追根问底,都要溯源到早产的统一帝国,钳制民意,轻视地方,以暴力维持统一,扼杀任何可能出现的新生机。

一统天下的秦帝国,虽然是早产,毕竟顺应了天意。秦帝国的建立,取得了远古以来从未有过的成功,可谓是前无古人。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为以后两千年中华帝国的历史,奠定了制度的基础,规范了延续的蓝图,可谓是后无来者。秦的体制,历代继承,统一帝国的形态,延续至今。中国指向统一的天意,可谓是由秦帝国和秦始皇宣告的。

天意和民意的聚散离合,贯穿着中国历史。屈原伤怀自沉,逆天顺民。秦始皇统一天下,顺天逆民。秦末大乱,刘邦顺天顺民,建立郡国并行制的西汉联合帝国。历经王朝更替,演化到了近代,袁世凯复辟称帝,是一场逆天逆民的短命闹剧。两千年中国历史的基本特点,由统一帝国和民众暴乱交替而来的王朝循环,也是源出于天意和民意的聚散离合。

书同文,车同轨

天意和民意,是我们洞察历史的两束光源,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的两个视点。从这个角度观察开去,我们不但可以将秦帝国和秦始皇看得更清,也可以看清历代的王朝和帝王,看清他们的明处和暗处,他们的光辉和黑暗,看清他们的成功和失败,他们的伟大和渺小。

体察天意和民意,方能通古今之变。古代社会,天意重而民意轻;现代社会,民意重而天意薄。天意超前,民意滞后;天意难测而识者少,民意可察而变数多。不从天意,难以成功;不顺民意,必将遭到功成后的报复。

盖棺论定,秦始皇千秋功罪的评说,还得留待整理秦始皇晚年史实之后。

以史为鉴,当权者顺天重民,调和天意和民意,可谓是须臾而不可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