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谁接替吕不韦做丞相?(第2/4页)

熊元在秦国做人质时,控制秦国政权的是楚国王族出身的宣太后及其楚系外戚集团。秦昭王是宣太后的长子,他有一半楚系的血统,他的正妻也是从楚国迎娶的。以两国间关系而论,当时,楚国是秦国最重要的盟国,又是宣太后的母国,熊元是楚国的王太子,他在秦国娶妻,是有关秦楚两国关系的大事,妻家不但应当同他的地位相当,也应当同秦国王室关系密切。从历史上的情况来看,秦昭王当时大约五十四岁,多子女,熊元在咸阳娶秦昭王之女为妻最符合各方面的利益,也合于古代王室间通婚的礼仪秩序。在没有更为有力的说法的情况下,我们不妨根据这个推测,由母系入手,将昌平君与秦国王室、与秦始皇的关系做一个梳理,结果如下: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大体的关系,昌平君可能是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的外孙,秦始皇的祖父安国君(孝文王)的外甥,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子异的表兄弟,秦始皇的表叔。如果是这样的话,昌平君是横跨秦楚两国王室间的人物。以楚国的王系而论,他是楚国的王子,有王位继承权;以秦国的后宫关系而论,他属于宣太后以来一直掌控秦国政权的楚系外戚集团,也是天生的权贵。正是这种特殊的身份,决定了他既有资格在楚国的政权中枢活动,也有资格在秦国的政权中枢活动。至于他为什么没有随同父亲回到楚国,而是留在秦国,后来长期在秦国政权的中枢活动,成为秦国政坛上非同寻常的政要,这是又有别的原因,又有别的故事了。

3. 被抛弃的母子

公元前263年,也就是秦昭王四十四年,楚顷襄王三十六年,熊元的父亲,第四十代楚王顷襄王熊横年老病重,可能不起。已经在咸阳做了十年人质的王太子熊元得到消息,急于马上回到楚国,看望父亲,处理可能出现不测的后事。然而,他的岳父秦昭王却不愿意马上放他回去。理由嘛,简单明了。秦昭王想借势捞一把,以放熊元回国为条件,要挟楚国,获得实际利益。

熊元到秦国做人质,有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以王太子傅的身份一直伴随着他,成为他最信赖的亲信,这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春申君黄歇。熊元与春申君彻夜商量对策,务求早早归国。当时,秦国的丞相是应侯范雎,深得秦昭王的信任,不但与春申君关系良好,也与熊元关系亲密。于是春申君找到范雎,直接商谈让熊元归国的事情。

谈话中,春申君说:“请问相国是否真的善待我家太子?”范雎回答:“当然如此。”春申君接着说道:“如今楚王恐怕一病不起,秦国不如送太子回国。太子回国后如果被立为王,一定会厚重地善事秦国,也一定会无量地感德相国,如此一来,秦国可以说是得到友好之国楚国的亲近,相国则可以说是在楚国储存了万乘之邦的力量。如果不放太子回去,太子留在秦国,终究不过是咸阳城内一布衣而已。太子不得归,楚国不得不另立太子,心生怨恨必然不会善事秦国。如此一来,不但秦国会失去与友好之国的亲近,相国也将断绝与万乘之邦的协和,这不是贤明的做法,希望相国深思熟虑。”

范雎是出身于魏国的游士,思路敏捷,精明于国事己事的利害。一番话下来,他当即明白,请春申君不用多说了,立即面见秦昭王,将留送熊元的利弊一一呈明,请秦昭王重新计量。秦昭王考虑后说:“让太子傅黄歇先回去看望楚王的病情,回来以后再作商量。”

秦昭王的态度有所软化,但仍然不愿痛痛快快地放熊元归国。春申君是足智多谋的人,他为熊元出主意说:“秦国之所以扣留太子,无非是想从楚国得到好处而已。如今太子尚没有力量满足秦国求利的欲望,在下甚为忧虑。如今的楚国朝中,阳文君的两个儿子都在,如果楚王一旦有不测,太子又不在的话,他们一定会被立为继承人,太子也就不可能即位奉祀宗庙了。以臣下之计,滞留不如亡归,请太子与回国的使者一道,乔装归去,臣下留在这里应对,大不了一死而已。”

于是熊元变更容貌服装,扮作归国使团的车马驭手,一行人马急急奔武关而去。春申君留在熊元的邸宅,假装太子,称病不出。估计太子已经远去而无法追及以后,春申君才到秦宫求见秦昭王,呈明事情原委,说明熊元已经归去,他说:“臣下(黄)歇大罪当死,请求赐死而无怨言。”秦昭王大怒,准备让春申君自杀。应侯范雎劝谏秦昭王说:“黄歇身为人臣,为主公挺身而出,不惜一死,深得主仆之义。太子如果被立为楚王,必定会重用黄歇,与其听其自杀,不如无罪释放他回国,以此显示秦国对于楚国的亲情和厚道。”秦昭王勉强息怒,同意放春申君归国。

平粮台楚顷襄王墓(李开元 摄)

春申君回到楚国继续跟从太子熊元。三个月后,顷襄王去世,熊元如愿继承了王位,是为考烈王。正如范雎所料,黄歇被任命为令尹,也就是楚国的丞相,授予最高的爵位,封为春申君,执掌楚国的国政。

熊元即位以后,昌平君以及他的母亲等人是否回到了楚国,史书上没有记载。从二十五年后昌平君在嫪毐之乱中出现于秦国政坛中枢的情形来看,有两种可能:一是他们后来回到了楚国,过了一段时间又回来了;二是他们一直没有回楚国,从此留在了秦国。从当时的种种情况来看,昌平君在秦国更有发展前途,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我们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两个理由。

战国以来,秦国不断地扩张发展,吸引更广地区的更多人才加入秦国的体制中来,是秦国的基本国策。由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可以了解到,秦国法律明确规定,秦国女性与外国男性所生的子女,其法律地位是秦国人。昌平君生在秦国,虽然他的父亲是楚国人,但是由于他的母亲是秦国人,他在秦国的生活和活动,等同于秦人,不太会有差别和异样感,这是他以及与他类似的人之所以愿意留在秦国发展的理由之一。更何况他的母亲不是一般的秦人,而是秦国的王女,他是地道的秦国王室宗亲。

昌平君之所以留在秦国并且能够活跃于秦国政坛中心,还有另一个因素,就是他的楚国父系出身,使他天生与以华阳夫人为首的楚系外戚集团关系亲密,有共同的归属感和利害关系。

我们已经谈到过,华阳夫人是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的侄孙女,她的祖父是宣太后的弟弟华阳君,多次出任秦国丞相的权臣。秦始皇的祖父安国君被立为王太子以前娶华阳夫人为正妻,是出于宣太后的意愿。安国君之所以能够被立为王太子,正是因为娶了华阳夫人的关系。这一切,都是以宣太后为首的楚系外戚集团的精心安排。宣太后去世以后,楚系外戚集团的中心转移到华阳夫人身上,她不久将成为王后,安国君的继承人的选取,也将取决于她。当时,秦始皇的父亲子异正在赵国首都邯郸做人质,吕不韦为他争取安国君继承人的资格,走的就是华阳夫人的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