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0章 新章(六)(第2/2页)

虽然前期只有少量贫寒落魄的士人和学子,抱着姑且一试的投机心思,投石问路式的偷偷北上;但是随后他们就算没有考中,也被留下来重新供养和学习以待来年的消息,却是触动和刺激了后续的更多人。

毕竟,岭外的大梁朝廷虽然也是开科举试,并且广开诸学之门以待各方俊彦,但是经过历代经年日久下来的演变,已经是积弊甚重难返而隐性的地域歧视重重。

可以说,除了当初设立江宁陪都时,象征性的选拔和举荐了一批地方名士、闻人之后,就在没有针对江南诸道开过科举和其他形式的选士了。

至于想方设法弄一份官府的担保和身凭,千里迢迢的跑到岭外广府去应试和入学,乃至于眼巴巴的与当地人竞争那屈指可数的一点特定名额这种事情;可以说除了少数实在家世富有之人,可以勉励尝试之外,却已经不是江南之地的大多数士子及其家庭,所可以轻松承当得起的事情。

话说回来,因为旷日持久的两度北伐战事,实在太多事端繁扰的缘故,作为大梁国都的广府,目前为止也只开过一次科举而已;原本还有一次用以庆贺北朝覆灭而格外追加的恩科,干脆就因为在广府发生保皇党人的政变而胎死腹中了。

更别说,至今为止为江南地方动乱不止的缘故,各级的学政学官制度都上位建立起来,更让这些士子想要在地方谋取晋身之资,也是四处告投无门的结果。

至少淮镇并没有特定的地域概念,而愿意对一切籍贯的人士敞开方便之门;还愿意提供沿途的各种便利,就算遴选不中还给提供复读和再试的补助;

光是冲着一点,就足以让那些困于饥寒而无所着落的士子,有所动心和期盼了。更何况告贴上只说了补助的名额有限,而谁都知道这种事情是越晚越少,谁又知道来年可曾还有这般的机会或是宽待呢。

因此,原本涓涓细流的投石问路之举,也人心松动之下变成逐渐汹涌起来的暗流了。

对此,江南沿岸的各地官府也是态度不一,既有装聋作哑或是坐视不管的,亦有严词喝令要严惩不贷以儆效尤的;甚至派出专门的巡丁布设关卡,搜寻盘查沿岸可疑人等,来防止这些发生在自己治下“通贼投敌”的地方奸民之属,以邀宠和讨好于上意。

但无论如何他们怎么作为,最后将各种意见、对策和章程,呈送到江宁府的结果都是石沉大海而不可置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