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5章 颓然(九)(第2/2页)

此外还有淮地的马政得以进一步扩大规模的好消息。

主要是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生产逐渐转移到了,更加适宜的黄淮平原上的缘故,因此得到更多围牧放养地之后,今年入冬前的出栏率再次达到了一个新高,已经达到了三万七千多匹;

这样除掉留下来作为种马和优质母体的少数外,大概可以实现如今淮北道境内五个军序,大半数骡马化的更新换代。当然了,因为水土和种源的缘故,军用驮马和骑乘军马的比例很大,但合适作为冲阵骑兵的坐骑战马,就不到十分之一。

毕竟,与其他猪牛羊之类的大小牲畜饲养不同,养马的起点和门槛比较高,吃的用的成本和日常所需水准甚至比普通人家还要高。

因此,实在不适合过往前朝官府所采取的那种分包到户,让几家十几家合养一匹马的分摊散放制度,风险概率和产出的性价比也实在不高;

而且,虽然说在草原上是个牧民都有养马的经验,但是勉勉强强的养活一匹马是一回事,想要保证足够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军马乃至战马,并且能够稳定的进行大批量良种繁育,显然是一件技术含量不少的精细活和周期较长的系统工程了。

因此这几年下来,虽然通过对外征战的俘虏和罗刮,获得了二三十万单位的骡马大畜,但基本是草原种和河南本地种居多,要求比较高的优质骑兵战马,还得靠从安东等地来获取和补充。

好在虽然作为传统贸易对象的安东诸侯们,自己打成一片而无暇外顾,但无论是淮镇控制下的辽西五州还是辽东三州,都不乏适宜养马的地方,这才将骑兵坐骑的补充来源,给逐步稳定了下来。

而对于以我为首的淮镇文武的劝进和拥戴的表态,江宁方面新成立的幕府也是反应的很快。

只是除了新追加的五百户食邑和一个特进的勋位之外,大本营还给我配发来了第二份的正式文书,让我在解决了夷洲的问题之后,伺机引兵入闽行那定难克乱之事。

当然了,虽说大云贼的主力已经倾力而出去肆虐两浙了,但如果我真的带兵去了的话,以闽地多山地贫而道路险阻重重的地理特点,还是有很大概率会掉进长期治安战的那个大泥潭中;

不过这好歹是一个名正言顺的契机和由头,让我可以对闽地沿海各州的那些国朝残余势力下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