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0章 启东(五)(第2/2页)

只是,作为加工精度的限制,目前还只能应用在六寸以上弹丸上,也就是孔径最大的一种长管野战炮的应用类型。

而作为配套的关键性突破,是按照我指出的思路和原理,七拐八弯的浪费了许多材料,走了好些弯路之后,总算是鼓捣出了木质锥形信管和木质弹托技术;

这两样玩意在当代的加工难度并不算高,对于古代人的技术条件来说,也属于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的类型,但对炮射的威力和精准度,却又不小的提高。

前者发射的时候只要根据炮击的距离,而将硬质防风导火索式的木管引信根据自带延时刻度槽,裁剪成相应距离的长短,再点燃插入发射就行了。

而后者就更简单了,就是刚好镶嵌球形弹体的圆柱木底,却可以更好的密闭火药泄露而提供更远更笔直的弹道。

只是木管引信的性能有些不稳定,很容受到潮湿环境或是剧烈颠簸的影响。以至于打出去的十发里大概有一两发是哑火的玩意,还有两三发不是提前就是延后爆炸,因此还有继续调试和改良的空间和前景……

不过就算是如此,以火力投射的杀伤概率来说对于这世代的战争水准来说,已经可以捏着鼻子接受了。更何况就算是哑弹打在敌人队列里,也照样能造成实心铁球一般的伤亡。

其实对我来说,以目前接触的大多数敌人水平来说,这种火力规模和威力,已经有所严重溢出了。

因此,在没有达到起码的普及和应用规模,相应的稳定产出的情况下,贸然投入战场除了惊吓敌人的意外性之外,完全起不到压倒性的威慑和杀伤效果。

因此,我决定还是暂且继续秘而不宣的雪藏起来,作为技术积累和潜藏的底牌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