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怅怀(二十七)(第2/2页)

“事实上,本军在对阵占过几次上风。”

“或是偶遇接战之时,得以从容而退……”

“无外乎都是成着对敌阵势未成,而一鼓作气突而破之的结果……”

“或曰因地成势,多选跳荡勇士,尽量埋伏于狭间深隘,津渡桥关,专选崎岖难行之地。”

“取其军伍拖长难聚之时,而伺机袭取之……”

“自其乱起,再以大军前后掩杀而至,则有所斩获……”

“但是一亦对敌败而不乱,重新结阵成势,则就不得轻易憾动了……”

“而只能暂避其锋,另寻时机了……”

他言下之意,其实还是有所保留的,在理论上还是有所美化和夸大了己方的优势,却轻描淡写了实际的操作过程。

毕竟,格外安排这一出,也是为了鼓舞士气和振奋人心的需要,而不是用来涨别人的威风,灭自己家的志气。

但理论是一回事,事实上又是另一回事了。在军执行运作当中,想要从对阵、接战到脱离,可没有他讲的这么容易的。

毕竟,不是什么人,都能有足够的勇敢和意志,以及相应指挥寰转的手腕,来确保部下在徐然推进的梯次弹幕面前,从容的组织和安排前后交替的撤退掩护次序。进而令部队忍受住被动挨打的伤亡面前,不至于马上动摇和崩溃掉。

而在河南、淮北的大平原居多的地势上,对方的这种阵战推进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

事实上,最后能够挣脱追击而坚持有所建制的撤下人马来的,那都是难得的百战精锐,或是精干老练的部伍了。

因此,实际的战斗中那些各路军帅们,会采取另一种更加消极的对策和措施。

既利用大后方和战略纵深较大的主场优势,以及相对廉价而充裕的人命,从地方上征发大量杂牌和炮灰,堆放在沿途的堡寨城邑当中,用来拖滞和阻却攻势。

然后用少量精锐从旁牵制和骚扰,伺机袭夺和烧掠拉长的后方粮台和补给线。

用这种奇正相辅的笨法子,慢慢消磨对敌的锐气和攻势。使其师老疲弊,乃至故意用大量的俘虏和抛弃的人口来拖累对方。

待到敌方供给和输送达到一个临界点,又继续无可所获之后,自然就会见好就收班师而退。

这也是在长久的拉锯对抗中,吃多了亏才琢磨出来的权宜对策。

虽然,这么下来有饮鸩止渴的变相资敌之嫌,但是对于那些前沿的军帅们来说,能够保全手头的势力的话,却是可以从其他地方,把损失给重新找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