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怅怀(六)(第2/2页)

当然,如果拿起一件来揣摩和仔细观察的话,与世上留存的那些正品,还是有细小的差别的。

作为北方瓷器发展历史中,巅峰时期的成就,刑州的白瓷与南方越州的青瓷,并成为前朝两大名瓷产地,暇闻宫廷而佌声海外,成为盛世年代最大宗的外销品之一。

只是因为战乱的破坏与流离,再加上瓷土原料的锐减,而逐渐萎缩下来。

作为普通民间日用品的话,显然过于奢侈,肯定要赔的底朝天;但是若是作为中上层的消费品,乃至奢侈品的话,却是有数倍之利的。

如果是销往海外诸侯各藩、城邦和域外之地的话,那就价值骤增不止了,而且他们多数也分不出来这点细微的差别。

因此,这个生意只要跑得够远,还是相当有利可图的。而且航路都是现成的,风险相对小得多。

而事实上,在胡静水所不知道的地方,有更多古董形制的器物,在手工流水线上成批塑形,再入窑烧造。其中的一些的原型和样本,明显来自出土的三彩瓷、陶俑、陶件等殉物明器。

只是为了赚钱的缘故,而从河北各地被纷纷盗掘出来,然后成筐成箱的通过某种渠道,而卖到了淮东之地,然后又变批量仿制成了各种山寨品,而继续销往南方。

乃至再通过岭外,转口到更加遥远的海外各地区去。

在唐人大扩张时代所带来的文化辐射范围之下,这些代表天朝上国形制的器物,在那些番邦土王、外夷各族之中,同样拥有大量赏玩收藏日用的需求和市场。

虽然经过数百年的行销和经营,海外通贸转口的生意,已经不复过去一船瓷出去,随便就换回等重的一船银子的,奇货可居和悬殊暴利。

但是只要有足够的特色和花样,轻松获取倍半之利乃至数倍的收益,也不是太大的问题。

而且在这个时空,淮东治下还有一个大杀器,就是来自上层直接指导的,只存在于近代的化学做旧手段。

要知道,原本的仿古做旧的器物,都是放到尿液或是动物血里面去,用数年十数年积累的天然氧化反应来获得,某种陈旧性的外观浸染。

但在以及拥有三酸两碱的初级化工规模的淮东,直接将配比好的酸碱稀释液,浸润或是浇淋上去,就能迅速取得想要的作古效果。

就连那些金石古玩字画,也没有例外。虽然广府当地相对成熟的高端消费市场,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但是畿外的众多州府,以及两海道的各藩,还是有不少潜在的消费对象和市场潜力的。

只要能卖出一件,都是数十倍上百倍的进益。

……

而在青州的益都。

摆在我面前的,则是几件半透明的斑斓琉璃制品。

正所谓那些穿越者通常要搞“钢铁水泥、肥皂玻璃”的基本路数,这一项倒是我最晚实现的。

还是因为有了初级的酸碱化工,及其衍生物和副产品,才得以诞生的。

就在临淄不远处的博山一带,后世乃是中国最大的琉璃制品产地,其烧造历史直接贯穿了明清两代。

在集中资源重点解决,初步缓和了民生的压力之后,现在有了闲余的产能,自然是充分利用起一切现地的资源来,为淮东政权争创效益了。

虽然已经是穿越者前辈玩剩下的故智,南朝也有相当成熟,并且推广普及的琉璃,乃至澄净白琉璃(原是玻璃)的生产工艺,但是经由海路运过来的成本,却是不可忽略的。

而相对于民用的花式毛玻璃制品,高精度和纯净度琉璃的顶尖制造工艺,却是一直垄断在国朝手中,属于宗正寺和宫内省,双重管辖下的皇家产业和高端机密。

因此我短时间内,倒也没有奢望过能够挑战国朝的垄断,只是期望作为南朝琉璃制品的山寨货,在工艺设计和用途拓展上可以下点功夫,然后利用相对低廉的生产成本和地理位置,增加一个收入来源而已。

尤其对于绞尽脑汁恨不得挖地三尺来开源节流的我来说。乘着这几年时间能赚一点是一点。